优化企业成长环境 让瞪羚企业“跃”得更高
随着多地出台扶持政策,瞪羚企业的数量在持续增多。近日,记者在广东、四川、湖北等地走访瞪羚企业,发现瞪羚企业群体在不断迅速发展壮大,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受访企业认为,瞪羚企业的发展,一方面要从瞪羚计划建设入手,加强瞪羚品牌建设、改进入选瞪羚企业评选机制等;另一方面,在人才、资金等方面为瞪羚企业做好支持和保障。
多地出台扶持政策瞪羚企业持续增多
我国瞪羚企业和开展瞪羚企业培育的高新区持续增多。广州高新区、武汉东湖、成都高新区等多个高新区出台并实施了支持瞪羚企业的相关政策。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与长城战略咨询研究编制的《国家高新区瞪羚企业发展报告2018》,2017年国家高新区瞪羚企业数量达到2857家,比上一年增长281家。
“瞪羚”是一种善于跳跃和奔跑的羚羊。“瞪羚企业”概念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最初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戴维·伯奇提出,指已经跨越了创业死亡谷进入快速成长阶段的企业,具有与“瞪羚”共同的特征:个头不大、跑得快(增长速度快)、跳得高(创新活跃)。硅谷指数多年来将“瞪羚企业数量”这一指标作为反映硅谷经济景气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每年都会持续跟踪报告瞪羚企业发展情况。
广州高新区自2013年启动瞪羚计划以来,瞪羚企业培育成效显著,瞪羚企业数量从2014年的69家增长到2018年的116家。广州高新区表示,将全面实施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构建“创业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的企业成长全链条支持体系。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别名中国光谷)从2011年起开展瞪羚企业培育工作,瞪羚企业近年迎来爆发式增长。经过光谷认定的瞪羚企业在2018年达到355家(其中,得到科技部火炬中心认定的有84家)。
“选择光谷作为创业基地,不少创业者看中的是这里的服务水平。”武汉智味来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元平说,政府现在是真心实意为企业服务。税务正规了,还有优惠;以前招不到人,现在能招到硕士、博士;融资渠道多了,学习培训的机会也增加了。
成都高新区管委会科技与新经济发展局副局长宋大勇介绍,成都高新区建立“种子期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四级梯度培育体系,现在拥有60家瞪羚企业,在全国157个高新区中位列第8位。
打破资金人才瓶颈优化企业成长环境
近几年瞪羚企业不断成长,如果能够进一步解决品牌、资金、人才等发展过程中的相关问题,瞪羚企业的成长环境将会进一步优化,瞪羚企业的发展质量将会更高。
记者了解到,瞪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瞪羚计划品牌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有待提高。记者了解到,针对瞪羚企业,各高新区纷纷制订瞪羚计划,包括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建立瞪羚服务大数据平台,编制、发布瞪羚企业年度发展报告等。不过,和广为人知的独角兽企业相比,瞪羚计划和瞪羚企业知名度和品牌效应有待提升。
“有不少创新都来自瞪羚企业,但社会对其知之甚少。”成都易态科技董事长高麟说,瞪羚企业整体社会知名度不高,大家对瞪羚计划品牌的认知度有待提升。
二是发展瞪羚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资金保障与人才供给。虽然各个高新区努力为企业资金来源和人才供给提供一系列帮扶措施,但资金和人才方面短板问题仍需要下功夫解决。“瞪羚企业快速成长各个方面都需要钱。高新区专门出台政策,对瞪羚企业进行贷款贴息。但瞪羚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中小企业,银行在放贷款上存在顾虑。”武汉东湖开发区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局局长李世庭说。
相比于资金难题,一些企业反映,发展瞪羚企业还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广州视源股份CEO刘丹凤说,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发现,前来面试投递简历的人非常多,如果招几百人,可能有10万人投递简历,但很难招到真正合适的人才,一些高素质人才最终还会选择去更大的平台。
三是部分瞪羚企业发展受制于行业瓶颈。瞪羚企业往往在某一个细分市场领域占有领先地位。瞪羚企业成长较快,但受各方面因素制约,容易遭遇成长的瓶颈。
记者在广州开发区几家瞪羚企业了解到,这些入选瞪羚企业都是细分行业内的佼佼者,有些甚至是隐形冠军。在初创和成长之初,主要靠一两款产品占领市场,但是在行业内取得一定地位后,面临增加产品类型、不断突破行业发展边界的压力。
企业产品应用不断拓宽,每一个拓宽的领域都是新的市场,需要大量研发资金,也需要人才,这对企业来说是一大挑战。
刘丹凤说,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就会面临不同的问题,例如视源在液晶显示主控板卡领域虽然做到了行业领先,但这是个细分领域,需要不断寻求突破,如果将来有新的产品出来,很快就会被替代,所以企业需要不断优化,持续保持优势,另外也需要不断转型,拓宽发展边界。而在转型之中,就需要不断地加大研发投入,引进更多的人才。
此外,部分企业反映,瞪羚企业的评选标准也有待完善。
灵活监管 精准施策让瞪羚企业跃得更高
受访企业认为,瞪羚企业的发展,一方面要从瞪羚计划建设入手,如加强瞪羚品牌建设、改进入选瞪羚企业评选机制等;另一方面,在人才、资金等方面为入选瞪羚企业做好更坚实保障与支持。
一是灵活监管,给予企业发展弹性空间。部分企业表示,对新业态、新模式下的瞪羚企业,监管层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企业创新的理解和包容。比如,对新能源车、自动驾驶等新业态,相关基础场景建设缺乏,相关法规较为滞后,监管需要更加灵活。成都一家瞪羚企业员工表示,希望政府加强对新技术、自主创新的应用,提高行业和技术标准,倒逼相对落后的技术和作业模式改革进步,从而推动行业进步。
二是加强瞪羚企业品牌建设,进一步提高瞪羚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和行业影响力。
三是对接瞪羚企业需求,做到精准施策帮扶。部分企业反映,目前针对瞪羚企业的帮扶,多为普惠式的帮助,希望相关帮扶能更加精准。例如,不少瞪羚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进入市场的门槛比较高,相对大企业普遍处在劣势,希望政府加强对瞪羚企业创新产品的认可和支持,比如可借鉴国外经验,出台中小企业促进法,政府采购拿出20%到30%的份额,优先选择中小企业。
“一些瞪羚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都处于行业前列,但在国内却缺乏市场认可。希望有关部门帮助打开国内市场,一方面,帮助企业宣传产品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加大国内市场开放力度,以此来引导国内其他用户。”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柳瑞春说。
为了帮助瞪羚企业实现更好地发展,在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受访企业人士还建议,瞪羚企业应该加强对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的重视,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这是未来企业长效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保障;相关政府部门应积极搭建平台,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技术高地、集聚效应,形成具有全球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链。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