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日报:重竞技项目不应仅是奥运概念股
听说过学乒乓球、学羽毛球的,柔道项目的业余培训真是稀罕物。别说是在私营的俱乐部里,就算放眼整个沈阳的业余体校,能把柔道项目铺开的也寥寥无几。辽宁虽然是重竞技项目大省,但那只是金字塔尖的光芒,平常人里,懂重竞技项目的、愿意了解重竞技项目的人去学重竞技项目,实在是少之又少。 2013年的全运会,一位教练和记者说起柔道的社会化来,无比郁闷,他说,现在大部分奥运重点项目,如果推上市场,“必死无疑”。
柔道在辽宁体育的竞技体育范畴里,又承载着辉煌中的辉煌,从1992年奥运会冠军庄晓岩,到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冠军孙福明,再到2000年悉尼奥运会冠军袁华,辽宁女子柔道一直保持着强悍的冲击力。 但奥运会的辉煌并不意味着关注度的提高。对很多体育迷来说,这些名声显赫的“奥运冠军”以及她们身后的柔道项目,只不过是一个“概念股”。
现代奥运项目,绝大多数是从国外移植而来,在中国缺乏开展历史;而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的长期脱节,也使得这些项目缺乏群众基础。比如我们正在谈到的柔道,规则复杂,无疑影响推广,而对看热闹的观众而言,柔道跟跆拳道、散打相比,又欠缺点儿观赏性,导致观众不多。但对那些看门道的人来说,柔道又是值得一生去追求的项目,2012年中国柔道在伦敦奥运会上颗粒无收,作为当事人,杨秀丽的看法比较深刻,“欧美柔道开展得好,他们把柔道当做是一种乐趣,一种健身方式,这种推广力度和范围,是国内比不了的。 ”
采访过程中,只要是柔道教练,无论他是专业队的还是业余培训机构的,谈起柔道项目的好处都会滔滔不绝。柔道不仅仅是一种非常优秀的防身术,柔道教育更是对孩子品行的教育,由国际柔道联合会和中国柔道协会联合主办的 “柔道教育中国行”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两年,教孩子学习柔道,将尚礼而威猛、自信而谦卑融为一体。
不过,柔道在中国毕竟是小众项目。小众项目自有小众项目的发展空间,沈阳这两块业余柔道市场试验田就是非常难得的星星之火,如果把柔道也当成一种健身方式的人越来越多,这种重竞技项目,才能“活下来”并且“活得好”。□黄 岩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