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缅怀奥运功臣何振梁
本报记者 章新民 陈燮衡
2008年7月底,北京奥运大幕开启在即。劳累了多年的何振梁太需要休整和静静了,他拒绝了几乎所有媒体的采访。但听说我们是浙江日报的,何老考虑了片刻,答应第二天给我们两小时。
交谈过程非常愉快。最后何振梁道出原因:因为我祖籍是浙江,党报的记者从来不提八卦问题,所以破例接受我们的采访。
一位念祖的尊者,一位正直的党员。何老昨天永远地离我们而去。
何振梁十分谦虚。北京奥运申办成功,何振梁立下了汗马功劳,前后的两次申奥,他殚精竭虑。在奥运前夕的专访报道时,记者曾经用的标题是“奥运功臣何振梁”,写稿时自觉这样的标题对何振梁先生来说是名副其实,也是恰如其分的。谁知,在电话询问审稿意见时,电话那头的何老毫无商量余地的指出,绝对不能用这样的标题。一句话,苦了我们,只好改变原来的构思,稿件推倒重写。为中国的奥运事业,何振梁先生奔波了二十多年,但他只称呼自己是个“接待部长”。最喜欢人家称呼他的是:“北京奥申委中最年长的志愿者”。
何振梁非常严谨。第二天采访前秘书通知我们提前10分钟到达,而何老也提前5分钟到办公室。在第二次申办时,国际奥委会评估委员会来北京访问。何老对评估委员会说:我们调查群众对申办奥运的支持率是百分之九十四点几。他们不相信,他们派出自己的调查机构独立调查,调查结果是百分之九十六点几,比我们的调查结果还高出一个多百分点。在申奥成功的签字仪式前,何老准备了两支钢笔,他说谨防有一支笔写不出字。
在采访的最后,何老向我们透露了他的两个心愿:一个是现在中国的台湾和香港已经是奥委会成员了,澳门未被国际奥委会承认。澳门“入奥”成了我的一个心愿;另一个心愿就是去家乡寻根。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何振梁曾两次借考察群众体育之际,赴老家浙江上虞崧厦镇冯家山寻根,但年代久远,何家的方位已难以确认。何老表示,只要有机会,他还将赴上虞寻根。
昨天下午何老仙逝。不知他寻到根了吗?还是去天堂作寻根之旅?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