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中国篮球裁判替谁背黑锅?
上学时,数学老师给我讲了一个“囚徒困境理论”:
两个共谋犯罪的人被关入监狱,不能互相沟通情况。如果两个人都不揭发对方,则由于证据不确定,每个人都坐牢一年;若一人揭发,而另一人沉默,则揭发者因为立功而立即获释,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狱十年;若互相揭发,则因证据确凿,二者都判刑八年。由于囚徒无法信任对方,因此倾向于互相揭发,而不是同守沉默。
数学老师给出的结论是:那些个人最佳选择的总和,却往往并非团体最佳选择。两个被捕的囚徒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双方都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
而从最近CBA、WCBA以及中国排球联赛中出现的种种由裁判判罚引起的乱象看,中国的职业联赛也已经陷入“囚徒困境”之中。
何谓职业联赛?职业联赛是一个大舞台,所有的俱乐部、球队、球员、裁判都是演员,其作用是共同进行一场又一场出色的演出(当然,“演出”的过程和结果事先都应该是未知的),赢得观众的认同,进而从市场的认同中赢得相应的报酬。简单来说,合作把蛋糕做大是最佳的团队选择;但在此过程中,球队和球员却往往意图要从中切一块大的,最后的结果无疑是非常不妙的。
比如说,现在一旦比赛出了什么问题,都会公开骂裁判。但裁判身上所引起的问题,是仅仅因为裁判吗?
尽管三令五申禁止,但俱乐部和裁判的“非公接触”依然大量存在。几乎每个球队都有“招呼”裁判的专业人士,很早就有友谊的,可能就是联络感情,有些则目的性更强“做工作”。现在,每个球队吃亏之后,都指责对方的“主场哨”,但自己在主场得到便宜的时候,没有人吱个声。治理裁判的根结,并不完全在裁判身上,还同样在俱乐部身上。你把法官买成了杀手,那你就同样要承受被杀的可能。
更何况,有问题的裁判毕竟属于少数,但因为连续不断地出现问题,造成了裁判都是“黑哨”的一种不良印象,无疑直接降低了联赛的公信力。因为对裁判不满,就用消极比赛、甚至是斗殴的形式来表达不满和任性,受到伤害的首先是来观赛的球迷,这笔账最终还是会记到联赛头上——球队的情绪不该也不能由球迷来埋单,如果任由这种情绪蔓延,失去的将是球迷的认可和关注。
一句话,联赛的各支球队虽然都要在球场上一决胜负,但实质上始终是一种竞争合作关系。彼此不能一荣俱荣,却可以一损俱损。因此,当赛场出现各种各样的“黑哨”声时,我们都应当反思:裁判到底替谁背了黑锅?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