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综合体育  国际资讯

济南日报:中国足球的希望在教育部?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4-1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中国足协为中国足球背负了多年骂名,但许多人并不清楚在中国现行体制中,真正发挥决策作用的不是中国足协,而是所谓的“国家体育总局足球运动管理中心”,简称“足管中心”。而足管中心作为国家体育总局下属的一个司厅级单位,且不说其水平、能力如何,以这样一个级别的行政单位想要去撬动涉及复杂、庞大社会资源的中国足球事业,是一个注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近三十年来中国足球屡战屡败、所谓的“职业化改革”半途中断,足球水平在亚洲不升反降,人们越来越清楚:中国足球的乱象在成年足球,症结在青少年足球。足球不从娃娃抓起,永无出头之日。就中国目前的现状而言,真正有能力主导青少年足球的不是体育局,而是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作为过去五年校园足球的主导者,去年的投入创历史最高纪录,为5600万元,但是分配到全国5084所定点学校平均每所学校仅1万余元,这种杯水车薪的投入自然难有有效产出可言。同时体育局的文件到了学校就陷入了无人答理的窘境,原有的校园足球体系有名无实,如果说有些小学、初中还能够组织起少量比赛,到了高中联赛几乎都陷入停滞。因为缺乏上升通道,足球苗子基本在中学阶段就流失了。个别走足球道路的孩子也不得不选择离开校园,去各家俱乐部开办的足校走风险大、成才率低的职业之路。

  长期以来教育部的工作重点在于抓教育质量,青少年体育——具体到足球运动开展如何,并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在发展足球运动的过程中,教育部缺乏原动力。而家长对青少年的要求一是升学,二是平安。一方面担心足球冲击了学业,一方面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万一孩子在学校有个闪失谁也不愿意招惹这个麻烦,因此身体对抗激烈的足球被列入校园不受欢迎的运动。随着年龄的增加、升学压力的加大,足球就更不受校方和家长待见。

  这就是多年来中国职业足球表面“轰轰烈烈”,而青少年基础不断萎缩的死穴。不破解这个死结,中国足球的发展无解。

  以中国目前的现行体制,体育局和教育部各占山头、各行其道,一方的决策难以得到另一方的支持落实。必须有在两者之上的“顶层设计”,有高层意志介入才有可能让二者形成合力,而今当“足球梦”也成为“中国梦”的一部分,这已经不是问题。

  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今年年初成为中国足协副主席,是打破体育局与教育部之间壁垒的一个尝试。7月28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提出从今年起逐步建立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足球联赛机制,通过招生考试政策疏通足球人才成长通道。释放出了校园足球变革的强烈信号,标志着“校园足球管理体制将由体育部门转到教育部门主管”,这是一个有望走出实质性一步的破冰之举。当然把中国青少年足球交给教育部主管并非万事大吉,以教育部的属性、现状和特点,更适合开展足球运动的普及活动,而足球运动的提高、专业赛事的组建,还离不开体育局的参与。因此中国青少年足球要打破山头壁垒,必须双管齐下、齐抓共管,才能收到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

  曾有个段子这么问:中国足球怎么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搞上去?答案很简单:列入高考内容。虽然是调侃,但也切中要害。中国青少年足球不仅是体育问题,更是教育问题,归根结底是体制问题。目前制约中国足球发展的体制终于有了破冰迹象,一方面成年足球要继续推动深化改革,打破伪职业化面具,中国足协去行政化,真正代表中国足球从业者的利益而不是长官意志。另一方面推广青少年足球解决发展根源问题,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国足球才有可能长远、健康、持续地发展,而不是多少年如一日在怪圈中原地徘徊。

  (本报记者 王智新)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