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强推校园足球会让孩子们恨足球
●华言巧语
□杨华
(新京报特约体育评论员)
英国作家罗琳说:“体育课至关重要”,所以《哈利·波特》魔法学校赋予了魁地奇比赛特殊地位。而教育部大张旗鼓计划增加体育课时,推动校园足球与考核挂钩,却没有魔法世界那般值得憧憬——应试教育对于兴趣教育的扼杀并未改变。
每当中国足球令人绝望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寄托未来、寄托孩子,“足球从娃娃抓起”重复了千百遍,似乎还要继续重复。教育部门从体育部门手中接过校园足球管理大权,扩展足球定点学校,建立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四级联赛,甚至考虑将足球纳入中考测试之中,种种变革的初衷是好的,但错就错在太功利化、太行政化。
学校体育是用来增强体质、磨炼意志、健全人格的,校园足球不该是政治献礼和形象工程,不该负责培养专业足球运动员。教育部急功近利三年增设15000所定点学校,配套相关招生考试政策,就是想当然的“全面播种”,试图像办足校一样办学校,不切实际地期盼“源源不断输送优秀人才”。
足球理应是一项充满乐趣的运动,而非僵化的考试制度。C罗不是在颠球次数的竞赛里脱颖而出的,梅西也不是在带球距离的评比里崭露头角的。一旦足球成为升学的考核内容,那只会让体育课沦为应试教育的一部分,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刺激学生的逆反心理,他们不但不会爱上足球,而且可能还会恨上足球。其实,足球氛围的营造、足球文化的灌输、足球魅力的展示,要比自上而下各种硬性的规定有效得多,在一个崇尚学霸,信奉学分的环境下,孩子们怎么可能充分享受足球?
诚然,足球是世界第一运动,足球梦是中国梦的一部分,但各个体育项目都有其不容抹杀的价值。牙买加飞人博尔特中学就深爱短跑了,激励他的是“跑得快,姑娘爱”,而美国大学的橄榄球运动员都是抢手货,负责组织传球的四分卫是高智商的代名词,毕业后多半会在硅谷、华尔街谋到差事。教育部唯独大力推广足球,显然有违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有的学校是篮球名校,有的孩子是排球特长,偏要他们与足球扯上关系,也无益于校园足球的普及,得让他们发自内心地爱足球才行。
校园足球不是振兴国足的灵丹妙药,它能增加足球人口,但量变到质变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以替俱乐部、国家队提供人才为目的是危险的,过些年发现没几个孩子能踢出来,是不是又要开倒车废掉校园足球?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