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足球的“放养”和“圈养”
主讲简介: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
■本期主讲 许钦松
■本报记者 孙嘉晖 记录整理
世界杯临近尾声,大家都在期待高潮的到来,还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世界杯除了给我们带来视觉冲击和精神愉悦外,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换一个角度看世界杯,看世界,我们的眼界会更开阔,思考问题也会更全面、更深刻。
意大利、西班牙、英格兰和巴西,或早早小组赛出局,或无缘决赛,实在出乎意料。是球迷的期望值太高,还是他们做得不够好,抑或是他们时运不济?
而哥斯达黎加和哥伦比亚等黑马的涌现,让我们在惊叹之余,会联想起中国足球,重新审视自我。这也算是弥补缺席世界杯遗憾的一种方式和成果。
传统强队的此消彼长处于动态当中,强者希望恒强,不愿也很难作出改变,这是故步自封。虽然几大巨头小组未能出线,谁又能说他们是世界三流呢?强大的足球理念和青训、联赛体系,是他们继续保持优势,留在第一阵营的根本。
对于黑马来说,一次成功并不意味着“长治久安”,要想与世界强队比肩,还有很多基础工作要做。
我向来主张足球进校园,青训模式可以更开放一些,打通所有上升通道,要“放养”而非“圈养”,放养的是有野性的“狼”,而圈养的则是软绵无力的“羊”。
放养的好处是,让球员充分接触、融入社会,感受家庭的温暖,这大概也是欧美青训营比较注重家庭、亲情的原因所在。
在艺术领域也是一样,艺术家的成长除了接受系统良好的教育,更要有丰富的阅历、不同的人生体验、洞察世界的能力以及不断求新求变的态度,而这些是“教”不来的,需要个人的努力和体悟。
1997年,我到尼泊尔进行艺术交流,第一次乘坐直升机,在不同高度感受高山大川的震撼,这也奠定了我的创作方向,成为我创作的灵感源泉。至今,我仍然保持每年2次高山写生,持续丰富想象和创作空间,这同样是一种成长吧。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