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世界杯上的德国现象
世界杯上的德国现象 本报评论员 刘敏
无论结果如何,在世界杯赛场,德国已经成为一种现象。
德国拿过3次世界冠军,少于巴西和意大利。但德国参加的18次世界杯中,13次打进四强,最近四届则连续进入四强。这项纪录叹为观止,显示出极强的稳定性。
德国历来踢的是整体感鲜明的足球,精神意志力量强大,不到最后一分钟,德国球员不会停止奔跑。这项特质很适合赛会制比赛。德国也出球星,与巴西、阿根廷等队相比,德国球星未必那么星光熠熠,或许也不如齐达内、梅西那般具有决定性,但德国三线实力比较均衡。而有的球队,攻击线有一两个超级明星,其他位置则长期人才匮乏,实力平平。
德国球星没有那么明显的球星感,站在场上就唯我独尊,觉得所有队友就该为他服务。他们懂得纪律和集体,会牺牲自己为整体利益服务。他们就像一台机器。
近些年,德国这台机器,有了技术和灵性。从2006年世界杯开始,德国队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质,他们改变了技术粗糙的固有印象,也不是仅靠意志品质来赢得胜利,技术令人眼前一亮,可以打出精妙细腻的配合。
近几届德国队,人员构成多元,是融合的产物。拉姆、施魏因施泰格等一批德国裔的80后球员,继承了德国球员的传统,更具有80后一代生人的特质,比如独立、创造性、个性清晰等。来自加纳、波兰、土耳其的非德国裔球员,给德国带来不同的东西,这是德国社会融合的体现。柏林墙倒掉、东西德合并、穆斯林人口的注入,都让今天的德国社会,与往日不同。
文明的活力离不开交流与融合,足球同样如此。齐达内并不是法国裔,意大利有阿根廷裔、巴西裔以及非洲裔球员,融合给这些球队注入了生机和新意。融合也会有碰撞。不同族群、不同信仰、不同肤色,在一些球队经常成为矛盾之源,从而给他们的世界杯前景造成致命的伤害。值得注意的是,虽人员构成多元,德国队却很少闹矛盾。
在经过短暂的低潮后,德国队正处在他们最好的时候,队伍年轻,却经验丰富,久经大赛考验,力量和技术都不缺。他们已连续多届屈居亚军或季军,巴西、阿根廷都不在最好的时候,德国人应该再拿到一个冠军,有时只是需要一点点运气。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