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日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足球解说
世界杯有风险,解说需谨慎。四年前的南非世界杯,球迷关于央视解说的排名是这样的:贺炜>段暄>呜呜祖拉>刘建宏;本届世界杯,排名有了一些变化,贺炜>申方剑>段暄>电视静音>刘建宏。足球解说,算是足球比赛的衍生品,进入中国观众视野也不过二三十年光景。但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中国球迷见识到的多样性,恐怕也是世界罕见的。可是与庞大的报道规模相比,央视的世界杯解说,实在有些上不了台面。
揭幕战,朱广沪一顿大呼小叫,被封为“夸张逗乐型”解说。不过朱指导相当大度,坦诚自己有巴西情节,表示接下来自己会注意。果然,从第二场解说起,朱广沪明显开始“谨言”,话不多,更多是在技战术层面对双方进行点评。结果有网友又不满意,吐槽说想听朱广沪的新段子……央视评论员就像在演独角戏,一个人说得唾沫横飞,没有人接话。朱指导的解说也越来越鸡肋——没有技战术的专业看法,几场比赛都在说废话。
没办法,世界杯上的央视解说,完全体现了国足水平。专栏作家易小荷认为:可以打个比方,把这些解说形容成讲故事的人,那么好的解说、优秀的解说,是在使一个故事凹凸有致;而欠缺火候的解说,会如网友所说的“想关掉电视机,纯看动画”,又或者像听着一个絮语的老人,零零碎碎,前言不搭后语地说着流水账。
在许多球迷眼中,国外的足球解说往往更专业,更富有激情。真的是这样吗?在英国,足球解说多为退役球星,理性居多,没有过多的主观评论;胜在准确及时,皮球到了谁的脚下,做了什么动作,基本上第一时间反馈出来。前英格兰国脚莱因克尔转行电视解说后,对比赛的解读能力超强,语言流畅、风趣,同时因为一针见血的分析,高居最受欢迎的解说员排行榜第二位。
意大利足球解说风格虽说稍显沉稳,但到了令人热血沸腾的时候,他们绝对不会继续自己低沉而缓慢的语调。 2006年世界杯,意大利队夺冠的瞬间,意大利足球解说连续高喊四遍 “世界冠军”:“看看你们现在身在何处,因为你将永远不会忘记此刻!看看现在谁和你们相伴,因为你将永远不会忘记此刻!尽情拥抱吧!也许这将是你生命中最长的拥抱!”激情之余,还带有亚平宁半岛的诗意和浪漫。
西班牙足球解说有很多风格类似南美,超快的语速、激情的风格成为足球解说界的一朵奇葩。在2006-2007赛季西甲赛场,当梅西上演连过五人的进球表演时,解说员从梅西中场触球的一瞬间,就一直在激动地高喊梅西的名字,而在进球后的两分钟里,也只有“梅西”和“进啦”这两个词不断重复,激动之情难以言表。
随着网络,特别是微博的普及,吐槽已经成为中国球迷观看世界杯必不可少的乐趣。而作为央视前方解说员之一,刘建宏的日子似乎也不好过。
事实证明,并非每一名优秀的电视记者都能成功转型为优秀的足球解说。现今的解说员不仅要解说,还要有专业的评论。成为合格的足球解说必须符合三个条件:基本功扎实、能读懂“镜头语言”、分工必须明确。首先,解说员必须对比赛的背景材料、场上人员变化等烂熟于胸。这需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和沉淀,不仅仅是专业足球知识,还需要文史、政治常识的积累。球迷不需要简单地念名单,或者故作专家状地谈配合,以及帮交战双方出谋划策。球迷要了解的,是解说员在比赛进程中,对球队战术、阵型运用的解读,是结合比赛进程中种种细节的解释,以及对比赛的预判等等。球迷不需要了解比利亚代表西班牙队打了几场比赛、全队球员身价总和是多少,也不想听到那种像小学生写散文一样,连续的抒情排比。其次,解说员需要读懂“镜头语言”。ESPN对于解说员的要求是:主席台上出现一个特写镜头,解说必须马上说出是谁。
正如某位解说员所说,由于国内解说员大多是野路子出身,又太想标新立异表达出各自的差异化思维,每个人都只好默默摸索“度”在哪里。 □本报记者/黄 岩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