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综合体育  国际资讯

长江日报:意大利是70后的青春后遗症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4-1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本报评论员 刘林德

  同样是狼狈出局,同样收获液体分泌,意大利人得到的是眼泪,英格兰人得到的是口水。直到最后,意大利人才大彻大悟,他们第一轮战胜的英格兰,是死亡之组的真正菜鸟,并非他们自己颠覆了低开高走的传统逻辑。

  在中国,只有意大利是真爱,无论他从来跌跌撞撞,无论他从没踢出华丽的足球,他总是背负无限期望,然后带走无尽的同情和伤感。不要说因为他们长得帅,我们可不像日本女球迷那么浅薄。意大利出局,朋友圈弥漫“世界杯结束了”的悲伤,有男有女。

  这份爱,真挚又偏执。苏亚雷斯错把绰号为“椰子”的基耶里尼当作一块小鲜肉,健翔老师70秒喊出15个“红牌”,不仅是正义感,更是情感。咬了别人,苏牙还是苏神,咬了意大利人,神变成了鬼——吸血鬼。同样是一个坏小子,巴神如果代表某个非洲国家征战,估计就是未开化的代名词,穿上意大利球衣,便有了神秘的邪恶气质,知道你坏,却停不下爱。

  这是青春期的典型情感,虽然青春早已不再,意大利足球却成为70前后一代人永远的青春后遗症。

  那是遥远的1990年代初期,我们国家的青少年亚文化正处在巨大的改造和变化之中,意大利之夏、意大利足球联赛就这样闯进了我们的青春期,成为我们迎接全球商业文化的先锋,我们并无自觉,成为成长于其中的第一批中国人。

  那是商业偶像的崛起,我们不再谈论尼采,也没太大愿望成为雷锋和赖宁,而是疯狂地喜爱巴乔、荷兰三剑客。我们更多思考的不是谈古论今,忧国忧民,而是扮出巴乔式的忧郁,捕获芳心……虽然后来我们知道,跟巴乔相同的只有身高。

  那个年代,足球俱乐部的中插贴满卧室,一份足球报,撕成小块在全班传阅,期待的中考高考礼物,是一套盗版AC米兰球衣。那个时候,班里的女神会每人捐出5块钱让男生买足球,却羞涩于在球场边为你呐喊,如果你只是学习好而不擅长点体育运动,那就不要指望成为白马王子。

  那个年代,意见领袖不是网络大V,而是张路张慧德老师,张慧德老师翻译的外国人名,压倒新华社译名成为主流,张路老师的技战术水平一度被认为远超国足主帅,谁都不会想到,敬爱的张慧德老师现在堕落为足球竞猜界的“大师王林”。

  那个年代,意甲是“小世界杯”,更准确地说,就是我们眼里的世界。那时候我们熟悉的各国人名,除了新闻联播里的外国政要,就是意甲转播中的各队球员。跟老布什相比,那些奔跑的小伙子显然更讨人喜爱。

  我们这样钟爱意大利,迁就意大利,美化意大利,就因为他们在我们的青春里无可替代。青春无需讴歌,历史也会对我们的青春文化有所评价,但对我们自己来说,那就是唯一,永恒的回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