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报:改革创新是女足唯一出路
曾因交不起伙食费而一度辍球卖菜的上海女足青年队球员蔚秀春在好心人的帮助下重新回到了上海体校,体校则为她减免了全部费用。对中国足球和中国女足未来的发展来说,这应该是个好消息,特别是在基础薄弱的女足阵营中,一棵好苗子没有荒废。
近年来,中国女足运动成绩下滑,女运动员们的生存状况没有得到相应改善,不仅同身处职业化的男运动员在收入上存在天壤之别,而且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也不能相提并论。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生活的窘境导致了女足的成绩滑坡,但女足姑娘们的生活质量不高却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女足运动发展至今已有30多年,上世纪90年代的铿锵玫瑰至今仍留有辉煌的背影。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女足每况愈下,不但退出了世界强队的行列,即便早期在亚洲建立的优势也荡然无存。反观多年前曾在我们脚下称臣的日本女足,继国家队2011年夺得世界冠军后,U17女足也登上巅峰——在刚刚结束的U17女足世界杯赛中,她们以6战全胜,进23球失1球的战绩折桂。日本女足取得这样的成绩绝非偶然,既是科学系统训练的结果,也是对自身发展理念的彰显。
在关注日本女足飞速进步的同时,我们更多地将着眼点放在了成绩和运动本身,从而忽略了这些队员的身份——其实,她们并不是百分百专注于踢球,足球只是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她们还要把相当的精力用于其他工作。
或许我们对此难以理解,但在国外,这种情况司空见惯,甚至是常态。
30多年来,中国女子足球的发展几乎处在同一模式。足球是很小的时候就被吸纳到球队里的女孩子们生活的中心和重心,除此之外,少有别的一技之长。伴随年龄增长和认知能力增强,她们在高度市场化的环境中,尤其看到他人的生活日新月异后,难免要同自身的状况相比,产生被“抛弃”的感觉是可以想见的。
这并不是某种决策所能左右的,而是与时代不对称的发展模式导致的结果,倘若再继续下去,大概只能是没落的延续。
穷则思变,否则只有坐吃山空。如果仔细审视一下日本女足队员的身份,再对照中国姑娘的生存现状,也许会理解蔚秀春当初卖菜的选择。生存对人而言永远是第一位的,否则不可能再谈安全、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当初,我们只简单地看到了蔚秀春卖菜的负面效果——不能再踢球——而忽略了她的职业定位与规划。日本女足的队员踢球大多是副业,而对中国队员来说则是“主业”。既然她们在“主业”中没能获得应有的物质回报,对此产生疑问在所难免。
虽然蔚秀春又回到了上海体校,可一旦今后不再踢球,她靠什么生存?俗语讲得好,救急不救穷。如果蔚秀春没有其他技能,卖菜仍旧是可以选择的职业,毕竟那是一个自食其力的谋生手段,而且比那些不知所措,等待救济的人值得尊敬。
日本女足的队员既然可以一边做行政助理,一边踢球,那么蔚秀春卖菜也未尝不可。两者只是职业的区分,并不是从事金融、证券就高人一头,而卖菜、保洁就低人一等。
女足运动在资金上的窘迫由来已久,只不过当前女足水平较高的国家通过“业余”的方式化解了其中的风险,无须为球员的生计过多担心,或许不能让所有队员全神贯注于训练,但却不至于整天为生活忧心忡忡,其中究竟哪个对训练比赛影响更大,可想而知。
中国女足运动不同于男足,实践证明,旧的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的发展,要想有所改变,除去改革创新,别无他法,关键在于是否有勇气、有魄力迎难而进。(本报记者 李刚)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