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U22国足,又一代失败的开始?
深圳晚报评论员 黎晓斌
90分钟1比0,到了94分钟变成1比2——在我快30年的看球经历中,这种场面只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1999年欧冠决赛,曼联用自己的韧劲融化了“不能战胜”的德国人。没想到第二次会发生在中国国青队身上,中国足球继续用“集邮”的方式凑齐所有不可思议的失败方式,但愿最终真能召唤“神龙”。
用任何理由解释这3分多钟发生的事其实都是合理的,经验、斗志、体能、拼劲、心理崩溃甚至是没有多进一球锁定胜局。以上的每一个因素又或者说全部的集合,最终构成了“奇迹”的发生。如果你让场上的22个人重演这一幕,也许100次都很难出现一次。当然,如果这22个人重新踢一场,也许中青队根本没机会领先。
从当年的“只差一步到罗马”开始,中国男足已经习惯了各种“先赢后输”、“补时被绝杀”,落后担心、领先更担心,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无论是当年的专业足球还是现在所谓的职业足球,无论是成年队还是青年队,几乎没有一拨人能幸免于难。事实已经很清楚,这绝非是某一批队员、某个教练的问题,而是中国足球整个培养体制、比赛和训练体制必然产生出这样的悲剧。然而更加悲剧的是,所有人都明白这样的实情,却谁也无力改变。
别忘了,当年的“黑色3分钟”、“黑色9分钟”是出现在世界杯、奥运会预选赛的最后阶段,而且那时候的国足、国奥是在取得一定优势的情况下被逆转的。但是今天呢?我们只有资格在U22亚洲杯这样的比赛“饮恨”,连洲际大赛的关键阶段都已经望尘莫及。
用这种奇葩的方式输球,傅博和他的队员难免被喷。问题是,土帅和现在的这些球员水平不高,难道还需要证明?一代又一代的牺牲品,还不能说明问题?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