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补上体育教育的缺课
走在福建省厦门市街头,墙壁上喷涂着“动是健康的源泉”。这是中国著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年轻时提出的重要论点。墙上还有“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五十年”,是根据有关的名言翻改的。路巷熙熙攘攘,人们行色匆匆,无暇对这些大字瞥去一眼。
鼓浪屿是马约翰的出生地。如今,岛上的中华路有一座马约翰广场,立有马约翰塑像,后面铸字“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记录着一段往事:1957年11月29日,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在全校体育工作干部会上说:“你们看,马老今年已经76岁了,还是面红身健。我们每个同学要争取毕业后工作50年。”
广场对面的马约翰体育场早年称“人民体育场”,更早的年代里是当地球队与英国水兵队比赛的场地。不过,现在这里看不到人踢球。球场边上一座小楼是马约翰纪念馆。馆内收集的文物史料详尽介绍了马约翰本人以及中国近代体育发展过程。同样可惜的是这里也无人光顾。笔者向当地人询问原因,回答是现在的鼓浪屿要好吃、好玩、好看,才能吸引人,没有游客奔着文化历史而来。
纪念馆里展品发出无声的陈述,体育的作用不只是拿金牌,也不光是强健身体。1925年,马约翰到美国春田学院学习,在学位论文《体育的迁移价值》中提出:“体育运动的教育价值不只限于运动场上,而且能够影响整个社会。”马约翰鼓励运动员努力争胜,更强调体育的教育意义和作用。他认为,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健康,更重要的是有利于道德品质的锻炼和培养。
走出纪念馆,感触良多。体育,无论夺标还是强身,甚至改变人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因而没有人能完全拒绝体育。中国体育事业的成就有目共睹,要找出其中的短板,无疑是体育文化的不足和体育教育的欠缺。体育改革发展,硬件不断提升,包括体育理念、体育教育在内的软件质量一直滞后。与曾经争论过的竞技与健身何者为重相比,扎实的体育教育才是体育之本。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