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别让哄抬物价毁了足球“小白菜”
中国足球全年无休,尽管中超中甲无战事,冬季转会市场却是热火朝天。原本就供小于求的球员转会市场,现在又因为权健、一方、北控这样的中甲土豪参战,很可能引起新一轮哄抢之风。
国脚太紧俏,转会费最高被炒到了八九千万人民币,于是国奥等一些年轻球员成了香饽饽。有消息称国奥核心球员起步价3000万元,但目前国内市场普通球员转会费也就在三四千万元,花5000万元都可以买个不错的外援了。
踢球的有前途,这对于足球发展是利好;但价格与价值的背离,转会市场哄抬物价,这并非好现象。年轻球员在国内就能轻轻松松挣大钱,谁还愿意留洋吃苦?长此以往,职业联赛的自娱自乐何时休?“向足球发达国家学习”是否再度会沦为一句空话?
中国足坛曾有过一股短暂的出国浪潮,也曾出过范志毅、孙继海、杨晨等能够在欧洲顶级联赛站稳脚跟的球星。当时,中国留洋球员身价虽不高,但在数量上完全能与近邻日本相抗衡。然而,如今欧洲五大联赛已难觅中国球员身影,反观日韩球员则在英超、德甲等高水平联赛中踢得风生水起,也从一个方面带动提升了国家队水平。
日本J联赛初期也是只进不出的足球“输入国”。然而,发现关起门自己玩没有出头之日,他们转而向大批球员留洋的“足球输出国”发生转变。人家是不惜花钱把球员送出去,日本俱乐部一般不设高额转会费,只要球员有意愿,尽量促成其留洋。2010年,21岁的香川真司从大阪樱花转会多特蒙德,转会费只有35万欧元,不到300万元人民币。同年,21岁的韩国队主力寄诚庸加盟苏超球队凯尔特人,转会费210万欧元,也不到1500万元人民币。正是日韩俱乐部的“不开窍”,吸引了不少欧洲俱乐部的目光,也给了日韩球员更多的机会。反观中国,在球员还未成熟时就待价而沽,或是当球员有意出去磨练时用各种方式“挽留”。现在,多家俱乐部把引援目标瞄准93年龄段,无非是看中他们潜力大、升值空间高,当作一笔投资。此前恒大购买海外年轻球员,也让留洋的星星之火再次黯淡。
足代会上提出,国足的远期目标是进入世界杯前16名。但目前,俱乐部要成绩和国家队要成绩很难步调一致。空谈目标也无用,国家队的成绩不是靠一两支俱乐部冒出几个人就能提高,而是靠整个足球环境、联赛机制形成人才培养的氛围和良性循环。鲁能和绿城是目前公认的两个青训有成果俱乐部,一茬茬的好苗子现在都成了其他俱乐部觊觎的“小白菜”。如何留住苗子、培养成才,成了中国足球遇到的新问题。
中国足协应该鼓励俱乐部送年轻球员留洋,制定一些规划,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当然,球员留洋并非速效药,也不是把球员送出去帮人家俱乐部看饮水机,而是让良禽择木而栖。即便一时进不了欧洲顶级联赛,可以向次一级联赛的顶尖球队进发。孙继海之所以能成为最成功的中国留洋球员,与他自身的能力有关,更为重要的是他选择了将英甲作为起点。正是在英甲的磨炼和积累,让他在随曼城冲入英超后仍能在球队中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足球要提高,千万别把一棵棵有生命力的“小白菜”毁在哄抬物价上。
本报记者 秦东颖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