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中国式马拉松”不能盲目赶潮流
在42公里长的赛道上,有人执着地奔跑,有人却突然昏厥倒下,甚至心脏骤停……据守在终点线的东方医院国家应急救援队统计,在8日开跑的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中,当天3个医疗点共救治1123名病人,其中重症患者32人,转运患者1名到医院救治。(11月9日《新闻晨报》)
从酒泉到临沂,从北京到上海,盘点中国田协公布的2015全国马拉松赛事日程表,公众不难发现,“中国式马拉松”高潮一浪高过一浪,但令人心酸的是,不少跑友没能跑向比赛的终点,却走向了人生的终点,诸如跑友昏厥倒地、心脏骤停、脱水猝死的新闻频见报端,令人唏嘘感叹。“中国式马拉松”似乎陷入了“夺命马拉松”的魔咒与怪圈,何以破解马拉松之殇,不仅需要主办方量力而行,各位参赛跑友也要有“自知之明”。
不可否认,长跑既是一种强身健体的有效运动方式,也代表着一种正面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理念,更是现代人积极向上精神面貌的反射与体现。作为一项国际性赛事,马拉松更像是一大盛事,深受长跑爱好者的喜爱与追捧,盛况空前。马拉松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下主流的运动赛事,除了与其开放包容的运动魅力密不可分之外,主要原因还在于准入条件的简单与便利。马拉松赛事不受场地、器材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只要跑友的身体条件允许,就可选择参加比赛。如此一来,马拉松自然成为了公众参与运动赛事的不二之选,马拉松运动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参与人群最多、普及范围最广的一种大众运动项目。
但值得一提的是,“低准入”并不代表“低风险”,甚至“零风险”,这也正是“夺命马拉松”的根本原因所在。昏厥倒地,心脏骤停、丧失意识、脱水猝死……赛事期间种种突发情况,固然与参赛者自身的身体素质不无关系,但一定程度上也跟主办方的后勤安保密不可分。根据以往的经验,不管是应急救援队、急救待命车等专业救援力量的配备,还是临时公厕、临时饮水点等基础设施的布局,各地马拉松普遍都存在尚待完善不尽合理的地方。就拿日前举办的上马来说,短短一天之内,就有轻重症患者多达千余人,如此“病情”不论是主办方耶或跑友自己都难逃其责。一方面,上马开跑正值立冬节气,换言之,正处于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过于寒冷或炎热,都可能使得人体的运动能力受到一定限制,都可能导致机体对运动负荷的适应力下降,此时虚脱猝死等意外情况也更易发生。另一方面,站在跑友的个人因素考虑,绝大多数受伤的跑友都是普通市民,对他们而言,平时本就缺乏相应的运动,突然进行长时间的剧烈运动,加之不适宜的衣鞋搭配,都极有可能造成皮肤损伤,甚至出现心脏负担过重的情况。由此可见,在马拉松面前,不但主办方考虑不周,部分跑友的安全意识甚至生命意识都有所欠缺,对公众来说,“悲情马拉松”都是一个不小的警示与提醒。
客观而言,马拉松之于公众,既能强健体魄,又能陶冶性情、涵养意志,总而言之,对身心都大有裨益。但对于“中国式马拉松”,公众还需保持一份客观与理性,力戒从众心理而要量力而行,不管是主办方还是万千跑友,都勿为了一己虚荣心而盲目追赶潮流、仓促开跑,如此,才能破解马拉松之殇。
作者:杨兰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