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日报:郭艾伦签约是体制和市场的碰撞
郭艾伦和辽宁男篮俱乐部签约,显然是双方各让一步的结果。辽篮拿到了预想的两年合同,但在薪水问题上,肯定要出点血;郭艾伦固然没拿到自己想要的数额,但俱乐部的出价距离自己的心理底线也不算太远。最重要的是,郭艾伦还处在“5+3”合同条款的那个“3”里,想走不可能。
有一份关于CBA国内球员年薪的榜单,易建联将近2000万元居首,李根超过1000万元,后卫中挣得最多的孙悦700万元……那么现在已经成为 “国产第一控卫”的郭艾伦,该是什么价?郭艾伦之所以迟迟不愿在合同上签字,想要的就是将这三年内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当然,不能简单地横向比较,辽篮也有自己的“传统”,郭艾伦的薪水再突破,也不敢太“离谱”。 2010-2011赛季升入辽宁队的郭艾伦,已经履行完5年合同,从今年起正式进入3年的俱乐部优先选项年。也就是说,不完成这份合同,除非辽篮方面放人,郭艾伦不可能为其他球队效力。这也可以理解,体育局、俱乐部培养自己的年轻球员,从进入联赛到成长为绝对主力,至少需要四五年时间。如果一名球员在刚刚好用的时候就成为自由球员,那么谁还干培养年轻球员的“傻事”?所以,中国篮协在制定相关政策时,需要向俱乐部方面倾斜一些。
俱乐部很清楚,正是因为有这个束缚,才可以尽量压价。郭艾伦也明白,他现在的身价不可能完全符合市场规律,也没有可能去其他球队效力,所以见好就收绝对是不错的选择。
有人说,既然CBA定位为职业联赛,最终实现完全的市场化运作,应该是必然趋势。可此次郭艾伦注册事件,作为体制和市场的一次碰撞,并没有对错之分,只是双方在现行体制下争取各自的利益。
□黄 岩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