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田径要注重“赛练结合”
“我是张国伟的‘粉丝’,最近怎么没在赛场上看到他,不会是受伤了吧?”北京田径世锦赛开幕前,一位意大利《米兰体育报》的同行询问。在巴西姆、邦达连科等跳高名将还在通过钻石联赛调整状态的时候,张国伟在6月底的世锦赛测试赛后便从国际赛场上“消失”,不免让这位赛前笃定张国伟至少能获得一枚奖牌的意大利“粉丝”有些担心。
实际上,与往年相比,包括张国伟在内的众多中国高水平田径选手如今参加国内外赛事的次数明显增多,只是在世锦赛前一个多月进入封闭训练阶段。重视“赛练结合”,提升比赛在运动员整体安排中的比重,是中国田径在北京世锦赛中取得好成绩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女子20公里竞走、男子跳远等9个重点项目中,中国队有8个项目在世锦赛中获得奖牌。中国选手在大赛中不紧张、不怯场,便是增加运动员比赛场次尤其是出国比赛场次的回报。在9月22日召开的全国田径训练竞赛工作会议中,尝到了甜头的中国田协决定2016年继续对国内赛事体系进行改革,在提升高水平运动员参赛体验的同时提供更多的参赛机会。
从“以练为主”到“赛练结合”,近年来中国田径正在进行从思想到竞训体系的改变。在过去,动辄长达三四个月的长时间封闭训练是主流训练方式,不少队员一年中仅有的比赛是为数不多的大奖赛和锦标赛。闭门造车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大赛中一见到欧洲的前三名,直接就蒙了。”大邱田径世锦赛女子铁饼冠军李艳凤这样回忆自己此前的惨痛经历。平时关起门训练,大赛时发挥失常,对过往的中国田径来说并非罕见的现象。而这也造成了恶性循环,大赛中表现不佳的中国选手也很难得到高水平职业赛事的垂青,被邀请出国参赛。
要打破恶性循环,还要靠中国田径自己。“走出去”的田径运动员发现,自己收获的不仅有国际赛场中的沉着与冷静,还有更多更高平台的锻炼机会。中国田协已经开始为如何合理安排运动员出国参赛感到“头疼”,这虽然是烦恼,却是成长道路上“幸福的烦恼”。
在中国田径界,训练通常被喻为“存钱”,而比赛则被比作“花钱”。中国田径若要发展,不仅要“存钱”,也要会“花钱”。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