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日报:从校园到职业隔着一个市场
“校园足球”概念越是受到热捧,越要明晰“校园足球”与“职业足球”差异。其实,按照足改方案的规划,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在校园足球方面的分工已经明确:前者主导校园足球的普及与发展,后者负责技术输送与水平提升。
校园足球做得再好,也不意味着中国足球的现状就能很快改观,由量变到质变,得需要很长的时间。即使各个学校中都配备了职业的足球教练员,因为体育课时间、培训足球的时间太少,他们也难以得到系统的训练,专业基础肯定达不到职业球员后备的要求,业余水平提高这个环节必不可少。
所谓业余水平提高,就是要建立足够数量的“业余足球俱乐部”,让那些业余时间需要提高的学生,到业余足球俱乐部去训练。足球界人士不断强调的是政府部门或学校需要树立“购买社会服务”的意识,很多从事青少年足球培训方面工作的足球人,对方案里“要让校园足球、新型足球学校、职业俱乐部、社会足球等各种培养途径衔接贯通”这句话感触特深,因为渠道不畅通,做起来就事倍功半。
在教育部主导校园足球之后,中国足协的任务是帮助校园足球进行提高,为校园足球的教练员、裁判员等进行培训,搞好城市联赛。但是,这些都不是真正让校园足球与职业足球接轨的做法,必须有一个市场化的 “业余提高训练体系或者模式”进行过渡,这个体系,依然是此前不断强调的 “业余足球俱乐部制度”,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足协要在各省市多建“业余足球俱乐部”,委派高水平的教练员,让那些在业余时间依然想踢球的孩子,到业余足球俱乐部进行提高,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为职业足球的 “后备人口”。
更何况,在这个体系里,让退役球员来与校园足球无缝衔接才最有可能实现。专业足球队退役运动员虽然多,但他们自身条件有限,很难获得教师资格,相反,如果能在青少年足球培训机构里提供服务,则特别适合。所以,把学校足球和社会力量兴办的青少年足球俱乐部有机结合起来,就显得很必要,这也不是什么创新,我们周边的国家几乎都是这么做的。普及在校园,提高在业余俱乐部,这才是中国足球的振兴之道。□黄 岩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