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刘翔,中国体育改革的先行实验品
刘翔,中国体育改革的先行实验品——无论是其成功还是其引发的争议,都来源于此。
刘翔生长于这样的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大众对金牌的渴望已经大为下降,相对于数量的增加,大众更加渴望质量上的突破;在这个时代里,中国体育正从为运动员服务的“精英体育”向为公众服务的“大众体育”转变;在这样的时代里,中国体育处在裂变的前夜,中国体育正在由专业体制向职业体制转变。在中国体育产业化、职业化的过程中,在中国体育走向国际的过程中,中国需要具备国际影响力的明星,这样的一个时代里,体育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去求变、去寻求改革。所以,刘翔(以及姚明和李娜)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性人物。
比刘翔早20年,生于1963年的李宁和朱建华也同样在各自项目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他们却没能成为刘翔一样的巨星——是时代成就了生于1983年的刘翔。生于这个时代,使得刘翔成了中国体育改革的一个实验品,这个实验部分地取得了成功,同时也留下了不少的争议。
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那就是:中国体育打开了一扇门,姚明和李娜走了出去;而刘翔坐在了门里,脸朝着外面。姚明和李娜是对旧体制的一种颠覆;而刘翔,则是对旧体制的一种改良。与姚明、李娜最终依靠个人团队成功不一样的是,刘翔的成功始终不曾离开他背后的集体、背后的体制。
在刘翔之前,所有的运动员都属于“国有”,他们基本脱离社会,只对体育部门“负责”;但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运动员与社会之间的那道墙必须推倒。于是,才有了刘翔,他站在旧体制里,面向着新的时代。这使得他前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但与此同时,作为一项试验,运动员与大众之间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并没有人真正清楚——事实上,时至今日,这对于体育部门而言仍然是个新课题,对于公众而言亦是如此。比如说,对于体育部门和刘翔而言,那两次退赛背后的原因,只是属于技术范围内的东西,不需要向外界公布;但公众却认为,他们在刘翔身上付出了情感,刘翔也因而得到了巨大的商业利益,那么关于他的这些事就需要对公众有交代——正是这种认知上的错位,造成了刘翔的巨大争议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刘翔的例子比姚明、李娜更加具备典型性。因为他始终未曾脱离体制,因此从他的例子更能看出体育部门的某些局限性。我们设想一下,假如刘翔能够“单飞”,拥有自己的个人团队,那么在两次面对退赛的前后,是否会在公关危机的处理上更加成熟?
可惜假设永远是假设,但与此同时,在他的身后,孙杨却陷入了与刘翔同样的窘境——与刘翔一样,孙杨也被限制在体制之内;而在其出事之后,体育部门不合时宜的处理方式也同样加重了事态。我们不能直接指责体育部门是这些事件的罪魁祸首,但至少可以这样说:某些体育官员的官僚作风,显然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的体育产业化、体育职业化的需求了。
在刘翔的身后,有着无数个体制内的运动员;在他们中间,将产生一个又一个的明星——这是时代的需要,其势不可阻挡。如何顺应而不是阻挡这个潮流,将是对中国体育改革的一大考验;而作为先行者,刘翔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无疑值得中国体育改革者们好好的研究。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