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岛上鲜味
在西线骑行,相对寂寞,风景也没东线美,路上见到的骑者不多。
于我而言,这是第二次西进,风景美不美,旅途是否愉快我是有心理准备的,因为路线的确定是同行说了算。
东进、西进、中进,各种方式已经不重要,这不是麻木,是自我感觉良好,指的是内心。
能更好的容纳队友,比如队友闹别扭,双方都向我反映骑行路线的问题,有喜欢走大路的,有喜欢穿越农场的,等等,都要很好的协调。
骑行中,领队的魅力就体现在协调能力上,一个不拉下,安全到达目的地就是很好的领导了。
另外就是付出,自觉自发的哪种,定个房,安排一顿美食,给队友一种什么感觉,这兄弟心里有集体够义气。
西线,对于整个海南来说是正开发或者待开发状态,相对原始,记得老冯怎么形容东、西线的?
是这样说的,东线没西线的泥土气息重,意思是西边的猪便便都比东边的臭。
走西线,没法更贴近海边骑行,看到的风景除了农场还是农场,有些地方名字还挺有意思的,叫什么大队,几队;也有优雅的,什么美村,亭亭村;也有时代感的,如东方农场,红星小学,像我哥在的农场,是其中一个队。
我和哥聊,他说,有规模的农场和内地的一个自然村差不多,说的是人口,哥是移民过来的,有二十多年了,问他岛上和大陆有什么区别。
记得第一次探望哥时,他信心满满,说有山就行,多种橡胶树就发财,一颗橡胶树可以年产好几百元,当年和老家对比是强很多。
所以,像我哥同样性质志愿移民海南务农人很多,当年也叫人才引进。
海南有移民岛的说法,还有一大群“候鸟”,祖籍东北的也多,据说是特定时代背景造就的。
说收入,哥的计算方式是不把人工成本核算在里面的,农耕生活模式就这样,干自家的活还需要自己给自己发工资吗?
突然,我思考一个问题,海南的东西两边经济真的有那么大的区别吗?
还是哪句老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海南的客户给我科普过相关知识,除了自然条件之外,当年东西两边,政府干预经济,有安排,哪是引人的,哪是引资的。
后来发现引进什么就产什么。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改革开放刚开始,西边可是干得热火朝天,你看大陆来了不少农民,亲戚带着亲戚,一窝风的涌进了一大批人。
农业嘛,人多力量就大,西边的农业发展立竿见影,今天人来了,明天就能干活,所以西边的经济曾经一片繁荣。
东边则发展第三产业、手工业,开始规模都不大,经济效益不明显,直到后来旅游、地产兴起,东边才发展起来的。
引进,海南是有一套的,我同学说,前两年为了引进人才,安居政策可优越了。
在海南环岛骑行,第一次骑行路线选择基本是东进西出,海边风景之美,更有吸引力,别说风景是背景,哪需要更高层次的人体会,美丽的环境让人心情愉悦,不是更有利于头脑风暴?
首次骑行,老郭教了我们很多骑行知识,如坐位的高矮调节,怎样的高度最省力,哪年,他在路上捡了个小兄弟,小兄弟听话,体质好,在读大学生。
老郭称得上是骑手,多次被海南环岛骑行某些协会邀请,有些驿站还有他的邀请赛照片。
看我们是新手,老郭叫小兄弟拉力一段,大约二十公里处等我们。
速度马上上来了,开始我们不明白老郭的意思,晚上吃饭的时候老郭说,你们如果没人拉一下,首先是速度上不来,没竞争,没设定目标,加上体能的消耗,很快就对骑行没信心,甚至放弃。
要说骑行的精神,哪种你追我赶也是一种享受。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