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才知道,让三毛哭着离开的周庄,为什么是很多人心中的故乡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这样描写自己初见陈逸飞的油画《故乡的记忆》时的感受:斑剥的青灰色像清晨的残梦,交错的双桥紧致而又苍老,没有比这个图像更能概括江南小镇的了,而又没有比这样的江南小镇更能象征故乡的了。当他知道画里画的是周庄的时候,觉得自己必须去一下这个最像"故乡"的地方。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故乡情结。曾经这个故乡,熟悉、清晰、触手可及。而随着年岁的渐长,岁月被无尽地拉长,故乡就变成了记忆中那缕乡愁,即使有机会站在故乡的街头,却仿佛再也回不去了,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故乡已经变成了那个只会在梦里去了一次又一次的地方。
可是周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魔力,总是让人"梦里不知身是客,错把他乡当故乡"呢?
关于周庄
周庄是中国六大古镇之首,地处江苏省苏州昆山市境内,昆山、吴江、上海三地交界处,距离苏州40公里,距离上海60公里。周庄四面环水,镇内河网交叉,构成"井"字型的河道,临水成街,因水成路,依水筑屋,拥有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
周庄之名始于1086年,春秋时曾为吴王少子摇的封地。如今,0.47平方公里的古镇上仍有800多户原住民枕河而居,这里的民居保存完好,60%以上都是明清时期的建筑,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个砖雕门楼,14座各具特色的古桥,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明清古镇的风貌,是一部活的古典建筑史。
周庄以"小桥、流水、人家"闻名于世,素有"中国第一水乡"的美誉,在世界上还有“世界最具魅力水乡”、“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世界最美的十个小镇”等众多美誉。即使去过了乌镇、南浔、西塘,周庄也始终装在我的心里,是一个我心心念念无论如何都要去一趟的地方。而春天自驾江南的契机,让我终于得偿心愿,在乍暖还寒的4月踏进了周庄的前世今生里。
我为什么对周庄情有独钟
对于一个有古镇情结的人,每一个古镇都令我痴迷。我写过南浔,在我的脑海里,南浔始终是灰蒙蒙的,如同一个穿着藏青色素衣的妇人,而我从未见过的周庄,却总是被我想象成清末大宅里清丽的少妇,虽然依旧是素雅的,却多了一些靓丽的色彩。
也许还因为有很多人赞美过她。
比如当年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发现周庄的画家杨明义,在他的眼里,周庄虽然未施粉黛,显得十分古老、质朴、憨厚,却犹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风光一样令人着迷;
比如以一幅油画将周庄带向世界的画家陈逸飞,他让世界知道在古老的东方原来还有这么超凡脱俗的地方;
比如大画家吴冠中,他那句"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的经典名言,曾经是周庄最响亮的名片,让很多人对周庄充满了向往;
比如世界著名设计师贝聿铭,他认为周庄是国宝,他书写的那副"周庄是国宝"的字联至今依旧在沈厅悬挂着;
再比如女作家三毛,她曾经流连在周庄的水街窄巷、青石板路和油菜花田里,泪洒周庄,留下一段佳话;
还有本文开头提到的写下《文化苦旅》的余秋雨,他曾经因为找不到值得写的江南小镇而难以下笔,直到发现了周庄。
而且我发现,在这些艺术家、设计师、文学家留下的文字和记录里,周庄都不约而同地成为他们心目中那个象征着"故乡"的地方。
周庄民居:灰墙黛瓦,感叹岁月沧桑
不是节假日,4月的周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人,安安静静的,十分合我的心意,正好是我想要的样子。
这里的民居都是临河而建,高低错落。从临水的一面看去,房屋建在落水的青砖红砖之上,仿佛可以端起来搬走,又好像牢牢地固定在水里。有的房屋有门户开在水边,或者有台阶通向水里,洗衣提水应该十分方便。
高墙早已不见了原本的白色,被岁月的青色铺满,变得锈迹斑斑,或爬满了枯藤,一看就是年代久远了。房子上的飞檐,看起来不如通常的徽派建筑那样高耸,原本整齐的瓦片,经年累月下来,估计多次修补,鱼鳞似的铺叠着,末了,瓦檩兀地改变了方向,斜向上翻,一副展翅高飞的样子,让黑白的世界突然多了些灵气。
整个古镇基本都是一样的风格,高低错落,沿着河道蜿蜒曲折,在墨绿色的水面留下层层叠叠的倒影,犹如水墨画一般。
而房屋的另一端却是另一番景致。街道狭窄,店铺密布,房檐之间只能看见一角的天空,似乎若即若离。店面间紧密相依,对门之间也就只有两三步的距离,这种前店后坊、前店后宅、下店上宅的建筑格局完美体现了周庄的水乡特色。
慢慢穿行在古街窄巷里,或者倚桥而立,我的目光始终游移在那些斑驳陆离的灰墙,层层叠叠的黑瓦,和脚下大小不一又有些高低不平,甚至磨得亮光光的青石板路上,思绪常常会有些迷离,仿佛穿过时间的隧道,回到几百年前的那个年代,自己也变成古时的女子,倚窗而立,对镜梳妆了。
沈厅、张厅:深宅大院,有钱人的故事有时也很励志
每一个江南水乡都离不开深宅大院,每一座深宅大院都有一箩筐的故事。枕着河水,伴着故事入梦,是江南水乡特有的吧。其实,有些故事还是很励志的。
来到周庄,最值得看的深宅大院是沈厅和张厅,最如雷贯耳的名字是充满传奇色彩的江南首富沈万三。沈万三旧居、神秘的沈万三水底墓、万三家宴、万三蹄、万三糕,仿佛周庄的诸多种种都与沈万三这个人有关。千古留名,莫过如此,关键是,后代也要争气。
沈厅
不看沈厅不能算来过周庄。
我刚好从侧门进入周庄,迎面而见便是沈厅高高的牌匾。
沈厅并非沈万三所建,而是他的后裔沈本仁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所建。整个宅院七进五门楼,大小100多间房屋,是典型的"前厅后堂"的建筑格局。前后屋之间都是用过道阁和过街楼连接,形成一个环形的走马楼,为同类建筑中罕见。前面的水墙门跟河埠,是用来停靠船只和洗衣服的,中间的正厅,为用来议事和办理重要事项的,后面是生活起居之所。正厅堂的"松茂堂"宽大雄伟,牌匾乃清末状元张謇手书。满院的砖雕门楼、浮雕栩栩如生,据说可与苏州网狮园中的砖雕门楼媲美。
除了这宽宅大院,吸引我的还有这所房子的主人沈本仁的故事。沈万三生活在明代,而他的这个后裔生活在清代。据说这个沈本仁原本是个浪子,父亲在世的时候游手好闲,结交了一批狐朋狗友,花天酒地。后来父亲过世,人们都说,等着看吧,富不过三代,沈家的家业早晚被他挥霍光了。沈本仁这才大梦初醒,从此闭门谢客经营农业,大力拓展家业,最终不光积累了财富,还建成了颇具规模的沈厅。沈万三的故事虽然流传了几百年,但是真真正正留下沈厅这幢深宅大院作为印记的,竟是他这个名气不是很大的后裔。这个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故事也很值得当代人学习,特别是那些富二代富三代也许应该到沈厅来看看。
张厅
张厅是周庄另一所深宅大院,因为是明代建筑,所以更加弥足珍贵,而且它的历史似乎也更加曲折。
张厅原名叫怡顺堂,相传是明朝中山王徐达之弟徐逵的后裔建于明正统年间,清朝初年转让给张姓,改为玉燕堂,俗称张厅。
张厅也是江南民居中比较典型的前厅后堂格局,有房屋70多间,雕梁画栋。厅旁箬泾河穿屋而过,可以看到典型的"桥自前门进,船从家中过"景致。张厅历经五百多年的沧桑,气派依旧。但是这样殷富人家的大宅终究没有守住,最终还是成了别人家的宅院,换了别人的名头,与沈厅形成了鲜明对比,看着这里张灯结彩的布置,我不免有些唏嘘。
逸飞之家:留在周庄的廊桥遗梦
看的出,逸飞之家是周庄人费了心思挑选和布置的。从前这里曾是沈家的私塾学校,如今这里从摆设到物品,到墙上的字画、照片,都带有陈逸飞先生的气息,是周庄人对这个"恩人"的怀念。借着这个小屋,周庄真的成为陈逸飞的故乡了。
这个不大的院落、厅堂,让我流连了许久。我突然很庆幸这次是我一个人的旅行,不会耽误别人的行程,我可以尽情地在自己喜欢的地方想待多久就待多久。
想想自己习画三年,作品寥寥,又很懈怠,常常没有耐心追求细节,而看陈逸飞的画,每一幅都极其生动、细腻、传神,细节处理的极具感染力,就像这间屋子一样,处处弥漫着宁静平和的气息。想想画家60岁的人生,画作无数,件件精品,又涉及其它领域并有所建树,不知是怎么做到的。有限的生命,人生却达到了极致。
墙上这副双桥的油画,不知迷倒了多少人,如今看到原作,给人身临其境之感,特别是像我这样刚刚从这桥上经过的人。可谓艺术与现实完美结合的杰作。
其实我经过那座桥的时候并没有理解"钥匙桥"的含义,细细端详这幅画的时候,才恍然大悟,经过陈逸飞的艺术创作,这座"钥匙桥"更加形象逼真,充满韵味。
不能不提的还有拥有"江南桥楼之冠"、"古镇周庄象征"的另一座拱桥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