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奉化以佛为媒结四方缘 弥勒文化通联四海传中国音
中新网宁波10月12日电 (徐小勇 黄成峰)“当当当……”12日,伴随着浙江奉化雪窦寺内“和谐世界大钟”的十九声钟响,第十九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宁波大会暨2016奉化雪窦山弥勒文化节在佛教五大名山——奉化雪窦山龙华广场开幕。
浙江是高丽时期中韩两国佛教祖师们修行精进、相互交流上起重要影响的宝地,雪窦寺也是与韩国佛教密不可分的道场。
中共浙江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王永康在致辞中指出,本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放在以“弥勒道场”名扬海内外的奉化雪窦寺召开,具有特殊意义。
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由中国佛教协会已故前会长赵朴初居士和韩、日佛教界长老大德共同倡议发起,而赵朴初与雪窦寺渊源颇深。
作为佛教界公认的弥勒应迹圣地及根本道场,雪窦寺五毁五建,几经变迁,历经沧桑。1987年,赵朴初莅临尚在重修中的雪窦寺视察,表示“雪窦山可以称为佛教五大名山、弥勒道场”,同时建议“雪窦寺乃弥勒应化之地,佛殿建筑应有别于其他寺院,可独建弥勒殿,以彰显弥勒道场和雪窦名山”。
2005年9月,国家宗教事务管理局批准建造露天弥勒大佛,举世瞩目。2008年11月,高56.74米的全球最大露天坐姿弥勒铜佛像落成,雪窦寺也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
在中国,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大肚弥勒,随处可见其慈祥可爱的笑脸。在普通人心中,大肚弥勒早已超越了佛教的范畴,人们把他视为宽容、和善、智慧、快乐的象征。
奉化则是中国化弥勒化身——布袋和尚的出生、出家、得道、圆寂、归葬之地,境内留存大量布袋弥勒的传说和遗迹,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弥勒文化。布袋和尚传说于2010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众所周知,中国佛教供奉的是五大菩萨,而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的应化到场分别为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魏道儒曾表示,弥勒位列五大菩萨之一,而奉化雪窦山为公认的弥勒圣地,其具有成为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的独特历史、宗教、文化的地位和优势。
当下,雪窦山作为中国佛教五大名山弥勒道场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影响日益扩大,也获得社会各界公认。2015年,奉化被命名为“中华弥勒文化之乡”。
为了能继续封存弥勒文化的醇厚古香,雪窦山的佛教名山建设规划“动静结合”,既在高山流水之中保留了佛音袅袅,也在互动中发挥了弥勒文化净化人心的作用。
信步奉化街头,可能一次不经意的抬头就能见到与弥勒有关的事物。近年来,奉化有关方面持续组织弥勒文化节庆、研讨活动,推进弥勒文化的挖掘、研究、传播工作,同时支持雪窦山佛教界以弥勒法门的修持、弘扬、研究为主体,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修学体系。奉化民间的弥勒文化传承基础极为深厚,市内不仅有多家民间自发建设的弥勒博物馆,还有弥勒文化研究会、太虚大师研究会、布袋弥勒艺术协会等民间组织。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普陀山普济禅寺方丈道慈大和尚曾表示,挖掘传承好弥勒文化,弘扬好弥勒文化精髓,不仅是奉化佛教名山建设的需要,更是与当代社会价值的高度融合。
在高山流水之间,幽远的古琴之音从雪窦之巅弥散。近年来,奉化市积极打造“弥勒信仰”中心,开发心灵之旅,在一杯清茶,几缕琴音中,卸下快节奏生活下所裹挟而来的焦虑与疲惫。
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董平认为,佛门寺院在古时并不仅是僧人居住的地方,同时还是一处传播文化的所在,在某种意义上起到一个“文化中心”的作用。雪窦山开展禅修,是对古来寺院文化在新时代条件之下的继承弘扬,也有助于佛教寺院重塑文化功能,这对人们心灵境界提升,社会和谐平乐具有现实意义。
近年来,雪窦山的定位并不局限于一隅,借助于弥勒文化这一流通于全球的世界名片,雪窦山正着眼于国际化的文化交流互动,将浓郁“酒香”引至深巷外。
雪窦山也进一步拓宽了海峡两岸佛教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两地佛教界开展了不少互访活动,增进了友谊;同时还合作开展了大量太虚大师研究、弥勒文化研究等工作。2015年6月,雪窦山被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批准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曾多次跟随弥勒文化品牌走出国门的雪窦寺惟祥法师表示,无论是将布袋和尚的形象送至佛教古国尼泊尔,还是去欧洲、日本、台湾等地开展弥勒文化活动,都取得了当地的欢迎和关注。
在惟祥法师看来,美国电影《地球引力》中出现的弥勒佛形象更是代表了西方对弥勒形象的好感和熟悉度,相信随着交流的进一步深化与领域的逐步拓宽,阅尽千年风雨的雪窦山能散发新的内涵,在新时代的烟雨中历久弥新。(完)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