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文体新闻

民国教育家熊希龄救济俄国灾民 当时西伯利亚饥荒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4-2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熊希龄

  □赖浩然

  教育家熊希龄自创办慈善事业后,为中外兵民筹集的救济款,计有几千万元。上世纪20年代初,当西伯利亚发生大饥荒时,他还救济过俄国灾民。

  此君一出天下暖

  熊希龄素有远大的理想和不凡的抱负。光绪十七年(1891年),他应乡试中举人,沅州知府朱其懿亲自到沅水边迎接,并举行宴会,几个新科举人即席绘画。

  熊希龄别出心裁,画了株棉花,枝叶挺茂,蓓蕾初放,题为:“此君一出天下暖”。

  大饥荒

  列宁决定在华盛顿会议召开的同一天(1921年11月12日),在苏俄的伊尔库茨克(后改地点为莫斯科)召开远东各国共产党和各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会议。这次中国向远东会议选派代表39人,高君宇作为团体代表出席。

  1921年年底,中国代表们乘坐一列专车前往莫斯科。满载代表的列车缓缓西去,沿途所见与荒凉的西伯利亚渐渐有所不同。车窗外闪过清新的山色,皑皑的积雪,典型的俄罗斯风格的城镇乡村,可以见到有的工厂、煤矿已经修复开工,新经济政策启动的建设之船已经开航。

  但是,过了乌拉尔山后,一幅凄惨的景象忽然跳入代表们的眼帘。这里是当时苏俄饥荒最严重的地区。乌拉尔河两岸,有1500平方英里的地区,因久旱成灾,土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几千万居民“拔野草,割树皮,制成草面包以充饥肠”,尽管政府全力救灾,饿死病死者仍不计其数。有的地方90%的牲畜都被屠杀吃掉了,遍地都是遭遗弃的婴孩,因为他们的父母都已经饿死了。

  救俄国灾民

  出于对苏俄灾区劳动人民的同情,也为了支持和帮助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尽快克服困难,战胜灾害,高君宇和国内赈灾慈善机构取得联系,和熊希龄、黎元洪等上层人物、社会贤达173人,共同发起“中华民国俄国灾荒赈济会”。

  1921年12月23日,该会在北京正式成立,熊希龄被推举为董事长。他派人到各地演讲动员,呼吁民众捐款,以救济苏俄灾民。

  熊希龄在1922年2月28日的《北京大学日刊》上说:“我国人最富于慈善性,凡是亲仁善邻、救灾恤患,一切美德,从不让人独步的。所以同人等也发起了一个救济俄灾的团体,名曰俄国灾荒赈济会。期望着各大善人视世界如一家,凡自己力量所能办到的,竭力提倡……要是先顾自己,不管他们的死活,不独于理不顺,问心也有不忍。敝会为此恳求:诸公大发慈悲,一面对于本国的灾荒,急谋救济,一面对于俄人的痛苦,更当加以援助。须知恤邻,即为爱国,济人之急,正是为自己造福。现在都知道维持国际的名誉,这救济俄灾,正是国民的外交……古人说,当仁不让,愿各慈善大家,量力捐款,救了我们的邻国三四千万待死的灾民。”

  贡献良多

  熊希龄领导的“中华民国俄国灾荒赈济会”共计收入捐款如下:大洋约8万多元;小洋92角;铜元9100多枚;日币61元;俄币1000元。该会至少组织了3次共90火车粮食运抵俄国灾区。该会还派出赈灾调查队,抵达赤塔、伊尔库茨克等地调查,访贫问苦,给予俄国灾民极大安慰。

  苏俄远东共和国赈济总会会长发来电报,对熊希龄说:“中俄两国政府从前固不免有误会冲突之事,但两造所受之损失亦相若也。今中国救济俄国灾民,正使俄国人民了然中国对俄国不衔旧怨,且不以俄前政府之失计而归咎其民,确信中国陆续赈济俄灾民,足以使两国邦交益臻巩固。阁下乐善好施,惠我灾黎,铭感无已。”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