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曾评价《新华日报》华北版:一张顶一颗炮弹
抗日战争中,八路军总部先后5次进驻山西武乡,中共中央北方局、一二九师师部以及抗大、鲁艺、北方局党校、《新华日报》华北版等,长期驻扎在山西省武乡县,这里“村村住过八路军,户户都有子弟兵”,被称为“八路军的故乡,子弟兵的摇篮”。
武乡作为敌后文化的中心之一,新闻出版事业从无到有,广大新闻工作者一手握笔,一手握枪,在战火中坚持出版革命报刊,许多同志在战争中献出了宝贵生命,其英雄业绩永耀史册。
在武乡,各类报刊的出版发行,不仅及时宣传了抗日政策,使干部群众能够了解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而且丰富了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政治和文化生活,推动了抗战事业的发展。
《新华日报》华北版
1939年1月1日,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最重要的报纸、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在沁县后沟村创刊。铅印,4开4版,间日刊,发行量达3万份。报社编委会各部门都归编委会领导。何云任社长兼总编辑,副社长兼副总编辑陈克寒。
同年7月,报社迁至武乡县大坪村。何云以为,此地靠近八路军总部,有警卫部队把守,因背靠大山而便于隐蔽,故为一个较为安全的办报地点。10月19日,新华社华北总分社在大坪村成立,何云兼任总分社社长、总编辑。报社与通讯社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由报社编辑科(后由电讯科)肩负向延安总社发送新闻稿的任务。12月,由于报社人员大增,大坪村容纳不下,移址安乐庄村,大坪村只留下石印厂。
在敌后战场上,随着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的迅速发展,1940年8月至12月初,八路军总部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新华日报》华北版派出大批记者,进行战地采访,采写出大量战地新闻。何云等社领导不仅在报社抓编发稿件和印报工作,还经常随总部和一二九师首长奔赴前线组织战地新闻采写工作。当关家垴歼灭战打响后,何云和陈克寒带领部分记者,背负油印机跟着彭德怀副总司令、左权副参谋长和一二九师刘、邓首长,日夜战斗在火线上,写好报道,立即审阅,油印发行。虽然在激烈的反“扫荡”烽火中,报社经常转移,但从未中断出报。朱德总司令评价说:“一张《新华日报》顶一颗炮弹,而且《新华日报》天天在作战,向敌人发射出千万颗炮弹。”《新华日报》华北版的社会影响与日俱增,不仅在根据地,在国统区也影响甚大,甚至受到海外关注,美国纽约的《今日中国》杂志、莫斯科外交人民委员会等都长期订阅。
在1942年夏的反“扫荡”中,该报社共有46人壮烈牺牲。社长何云被敌人子弹打中,临终前说:“我的伤势不很严重,快去救治倒在那边的同志们!”等医务人员再来看他时,何云已停止呼吸。
此后《新华日报》华北版由陈克寒继任社长兼总编辑。报社培养了大批新闻干部和技术骨干,积极支援华北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兄弟新闻单位,为发展华北敌后新闻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胜利报》
华北太行山敌后斗争前线最早的大众化报纸之一《胜利报》(中共晋冀特委机关报),1938年5月1日创刊于山西和顺。创办之初报社有十多名工作人员,张玉麟任社长,安岗任总编辑,徐平为通讯联络部部长,贾景佐负责行政总务工作,冀雨负责刻写,陈远负责油印。报纸版面4开4版,三日刊,起初是油印,后改石印,发行3000份。报纸印刷采用粉连纸(有光纸),分红、白、绿三种颜色,报名由朱德总司令题写。
《胜利报》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战争形势;宣传抗日救国,揭露敌人罪行;宣传抗日根据地的民主建设和大生产运动。设有社论、新闻通讯、工作研究、经验介绍、三日国内大事、三日国际要闻、老实话、小说、漫画等栏目。
由于驻地遭敌频繁“扫荡”,报社离开和顺县,先后转移到辽县西河头村、榆社县岚峪村。1939年9月,晋冀豫区党委在武乡东堡村召开首次党代会,为报道会议情况,胜利报社从榆社出发移驻武乡石门村。记者们步行数十里去东堡村采访,回石门村撰写稿件、刻蜡纸、油印等,驻扎一个多月时间。期间根据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决定,该报变身中共晋冀豫区党委机关报,9月20日正式归晋冀豫区党委领导,安岗任社长兼总编辑。10月,胜利报社离开武乡,经黎城迁往辽县高家井村。
其他的一些报纸还有:1939年1月1日,武乡县牺盟会主办的《大众力量》报,在大有镇王庄沟出版,面向全县发行,该报系周报,8开手刻单面油印。报社负责人郭忠,主编先后由赵竹儒、郭忠、索芾堂担任,记者有殷士肤、赵俊川,美术设计、绘画刻板是范云。随着根据地的开辟与发展,为更好地指导根据地建设,1941年春,中共武西县委、武西县抗日政府创办了《漳西战报》,常健任主编,油印出版,为不定期的报纸,稿件来源主要靠小学教师和有文化的干部。同年冬,中共武乡县委创办县委机关报《生产小报》,主要任务是指导全县农业生产以战胜灾荒、对敌斗争等。
《前线》
八路军内部发行的秘密刊物《前线》于1940年7月创刊。杂志在《本刊启示》中明确,“《前线》月刊为我军部队内部刊物,不得出售,各级军政机关收到本刊后必须负责保管及负责分发,应与秘密文件同样重视,不得遗失。本刊每月15日出版,在内部发至营级,为避免发生遗失留压等情形,各军政机关如有未能按期收到者,可向其所属上级机关索取,或径来函本刊,当代为查明,补发。”
杂志样式是16开铅印本,每期3万到4万字。彭德怀、邓小平、罗瑞卿、左权、杨尚昆、陆定一、聂荣臻、滕代远等为该刊编委。《前线》的主要读者对象是八路军营以上各级指挥员。八路军政治部要求各战线上的同志,特别是负责同志,要多多写稿,写在每次战斗或战役后,军事政治工作的总结与经验教训,特别欢迎关于提高军事素养、战略战术的研究、政治工作的建设等文章。
杂志办有众多专栏,如“工作通讯”“部队通讯”“缴获文件”等,内容丰富多彩。《前线》在武乡期间,还创办了《前线画报》。
《党的生活》
为了巩固党的组织,统一党内思想,坚持敌后斗争,争取最后胜利,中共北方局在武乡作出决定,创办党内刊物《党的生活》。1939年11月15日,《党的生活》杂志在王家峪村新鲜出炉。
发刊词指出:“第一,它将努力阐明马列主义的原则,批评一切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错误理论,使自己成为在思想上、政治上巩固布尔什维克党的武器;第二,它将努力解释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的布尔什维克组织原则,使自己成为在组织上巩固党的队伍的武器;第三,它将努力使自己成为华北各地工作经验交换的园地,帮助各地同志解决工作困难,成为对各种工作实际指导的刊物。”
《党的生活》每期刊发文件和文章5至8篇。毛泽东、张闻天、刘少奇、刘伯承、彭德怀、邓小平、杨尚昆、陈云、傅钟等领导同志为杂志的“重点作者”。核心文章包括“巩固党”的文献,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群众工作,政治工作,党风、党纪、党性原则,根据地建设,对敌斗争,锄奸工作,宣传工作,统战工作,党校工作等。
抗日战争期间在武乡出版的重要刊物还有:1939年12月,北方局青年工作委员会创办的综合性通俗读物———《青年与儿童》,发行量高达6万多份,创太行山杂志发行量之最;在武乡王家峪村,1940年春,北方局妇委创办了《华北妇女》;1939年4月1日《抗战生活》在长治创刊,到7月出至第6期时暂时停刊,翌年5月1日,《抗战生活》在武乡县安乐庄复刊,朱德总司令为杂志题写刊头,并题词“祝抗战生活复刊”。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