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文体新闻

清代海盗张保仔传奇:一半是匪徒一半是英雄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4-2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靖海全图梯航入贡》约绘于1816年。(上图)

  香港长州岛上传说中的张保仔洞(下图)。

  梁二平

  荡平海盗是嘉庆朝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因而有了这宏大的纪实绘画《靖海全图》。不过,有史家研究,历史上并没有张保仔这个人。他是当时的老百姓与朝廷,根据各自的需要,集纳了海盗的多种传说,塑造出的一个传奇人物。这种海盗传奇没能成就民间的海商大梦,反而成就了官方的靖海业绩。

  从探险精神层面上讲,我以为徐福最像真正的航海家,无论是从探索未知海域,还是说服皇上赞助航海,他都不亚于哥伦布说服西班牙女王赞助他的船队西航。但徐福不在正史之中,令中国古代航海家的家谱,从第一章开始就不靠谱了。从航海实践记录来讲,写出《宣和奉使高丽图经》的徐兢,最为靠谱,但航线上算不上开拓,去朝鲜也算不上远航,另外,“图经”最后没了图,也难证其高明。从多次远洋航行来讲,杨枢下南洋、走西洋,可谓实实在在的远洋航海家,但他自己没有留下任何航海记录,仅有《墓志铭》,也难成大航海家。从远洋航程与次数最远最多来讲,郑和应排第一,但如此大规模的远洋航行,没有新航路的发现,根本无法与发现好望角,发现美洲,环绕地球的航海家比肩。

  新的海盗首领郑一诞生了

  历史曾把机会留给清朝,但顺治皇帝开国(1644年)即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将所有沿海船只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康熙元年(1662年)又颁布“迁海令”,强制苏、浙、闽、广沿海居民内迁五十里,越界立斩,致使海外贸易遭到彻底禁绝。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收复台湾后,才解除海禁,允许出洋贸易,并设立广东(广州)、福建(漳州)、浙江(宁波)、江南(云台山,今连云港)四个海关。

  此时,中国的船家,除了海盗,所有人都忘记大海是什么模样了,别提什么航海家了。所以,清代的航海家,不把海盗算进来,就没有什么人,可载入航海家之家谱。

  前边讲过明代著名的安徽海商、海盗王直和明末的福建海商、海盗郑芝龙,这两个人后来都被朝廷招安,又都被朝廷所杀,民间航海的根苗眼看就要断绝了。这时一伙没有跟郑成功入台反清复明的郑氏集团的海商、海盗逃亡到了北部湾一带,在清廷“迁界”严酷海洋管控背景下,只好靠海上走私生活。但他们的海上走私活动又与越南的阮氏王朝冲突,于是被赶得后退到了珠江口。在这里郑氏余脉的海盗集团中又诞生了一位新的海盗首领郑一,他与珠江口的其他海盗结盟,将六支海盗分成红、黄、青、蓝、黑、白六旗帮派,他领导的红旗帮势力最为强大的一支,活动于珠江口与北部湾。

  郑一“义子”张保仔的传奇

  嘉庆十二年(1807年),郑一在一场台风中坠海溺死在北部湾。他的妻子石香姑,即郑一嫂,成为红旗帮的首领。此后,郑一嫂与张保仔以香港为根据地,指挥大小船只1000多艘,横行于南中国海域。这个张保仔名气很大,但和许多海商、海盗一样都不是正史中的人物。关于他的记载,最早出现在两本地方笔记中:一是袁永伦《靖海氛记》,二是温承志的《平海纪略》。前者多以黑旗帮首领郭婆带为重心,张保仔的记录,未能述全。后者出版于作者死后数年,可能是他人代笔完成。此外,1840年编撰的《新会县志》,也有相关记载:嘉庆十四年(1809年)“五月初九日,海贼郑一嫂、张保将犯境,署县沈宝善亲往江门堵御。”张保仔就这样成了“历史人物”。

  民间传说,郑一在某次行动中,将出生在江门渔民家的张保仔掳去,年少的张保仔从此上了贼船。郑一死时,郑一嫂32岁,“义子”张保仔21岁。郑一嫂为了锻炼张保仔的才干,让他自领一支船队。张保仔当了小头头之后,对部属约法三章:私逃上岸者立杀;私窃公物者立杀;对掳掠来的妇女强奸者立杀。还规定凡向百姓购买东西,须加倍付钱,如有强取百姓东西者立即处死。张保仔的领导才能令他的船队迅速壮大。不久,郑一嫂就牵着“义子”之手,再一次步入婚姻殿堂。红旗帮的船队达到了大船800多艘,小船1000多艘的规模。他们在珠江口一边走私,一边打劫,时不时地还抗击一下进入珠江口的外国船队。在香港的文艺作品中,张保仔被塑造成一半是匪徒一半是英雄的传奇人物。在香港长州岛,我还专门去考察过“张保仔洞”。这个地方就是海边岩石下的一个小山洞,看上去不像一个历史遗迹,但也辟为了一个小小的旅游景点。

  反映清代海盗的重要史卷图

  清代海盗主要集中于南部沿海,古文献中有一些文字记载,但图与画的记录就少得可怜。反映清代海盗的仅有《平海还朝图》和《靖海全图》。这两个清代的重要史卷图皆出现在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拍卖市场上。前一幅被北京的私人买家拍得,后一幅被香港海事博物馆拍得。两个长卷都成为近代史学家最新的研究对象。

  清宫画师袁瑛约3米长的手卷《平海还朝图》,记录的是钦差大臣百龄平定广东海盗的事迹,画面是百龄平定广东海盗后班师回朝盛况——百官在河岸两面迎接他坐的大船,没有海上战斗内容,价值远不及18米长的《靖海全图》。

  据专家分析,《靖海全图》很有可能是1900年被法国侵华军人劫至海外的,曾在英、法藏家中流传,还在巴黎展示过。2008年藏家后人来中国寻售时,被香港海事博物馆慧眼收购,使这幅珍贵海史画得以保存下来。和许多研究者一样,我也想一睹它的真容,但总长18米的巨幅长卷,仅有几次几米长的局部展示。后来,香港海事博物馆从赤柱搬家,就没再露脸。2013年2月25日,香港海事博物馆新馆在中环8号码头开业,这件镇馆之宝,不仅有了原件的局部展示,还增加了数码动态版,人们可以像看环形电影一样,看到长卷的完整展示。

  在原作展示专区,我看到《靖海全图》约5米长的局部展示。看不到长卷的头尾,据介绍得知:此画没有落款,作者姓名,也无从考究。专家根据画的内容考证,此画约成于1816年左右,专为纪念嘉庆年间剿平广东沿岸海盗而绘制,全画共分20个章节,共18米长,绢本设色。

  此卷因与著名海盗张保仔有关,吸引了许多珠三角的人前来参观。但不论是局部展示的原作,还是数码动态版的全景图,在“香山纳款”等多个海盗受降画面中,无法确认这位珠江第一大海盗的形象。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位馆员的指点下,在《靖海全图·平海受降》的后一部分中,找到了另一位著名海盗。这位立在船头的红衣女子,据说就是郑一嫂(也叫石香姑)。

  这个巨幅海战长卷中有许多海上战斗场景,史载,曾有多艘澳门的葡萄牙战船参与围剿,但画中未见一艘西式战船。清廷不仅在海上动用战船围剿海盗,而且还在岛上毁了海盗的家。画中即有清兵放火烧了海盗的整个村子场景。据说,先是黑旗帮的郭婆带,即郭学显,向清政府投诚;水米断绝的张保仔,于1811年向清廷投诚。在这个长卷中有三四个章节,表现了各路海盗投诚,但都没有注明是那一伙海盗,也难考证那几个跪在地上的海盗究竟是哪一位。所以,读者只能将它理解为泛指平定海盗,可能更吻合创作者的原意。

  荡平海盗是嘉庆朝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因而有了这宏大的纪实绘画《靖海全图》。不过,有史家研究,历史上并没有张保仔这个人。他是当时的老百姓与朝廷,根据各自的需要,集纳了海盗的多种传说,塑造出的一个传奇人物。这种海盗传奇没能成就民间的海商大梦,反而成就了官方的靖海业绩。但接下来的事,并非巨幅长卷最后一节《靖海全图·梯航入贡》所描绘的“外国人牵着大象来进贡”那么美好,而是,鸦片走私引来的鸦片战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