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的元旦促销:电影票价不跌反涨
元旦的促销潮,不是如今才有,早在民国就已经有了。
当然,一开始,元旦这个日子还不被人们重视。中国古代也有“元旦”这个词儿,指的也是新年的第一天,但却是农历的正月初一,而非公历的1月1日。直至民国建立后,才开始推行元旦这个节日。但一开始,元旦节备受冷遇。
后来,随着民众开始接受元旦,这个日子也成了商家促销的重要日子。
根据1949年的《中央日报》,南京的元旦颇为热闹。街上,车水马龙,行人如织,各种促销活动层出不穷。当然,在那个年头,电影还是挺稀罕的玩意儿。在这个日子里,约人去看场电影,成了一种时髦的过节方式。
可电影票多少钱呢?毕竟,物以稀为贵,在民国,看电影尚属于“高大上”的娱乐,所以价格一点也不亲民。《中央日报》记载,电影院推行了各种促销活动,但电影票的价格却只涨不跌。说到底,这是供求关系决定的。看电影的人,到了元旦这天,突然多了起来,票供不应求,价格自然也就打着滚儿往上翻了。到了元旦这天,南京的电影票涨到了一张15元的价格。在当时,这可谓天价了。
促销反倒促成涨价的,可不止是电影院。若说电影票的涨价,还情有可原,毕竟人多票少,那另一桩事儿,可就有点打着促销牌子蒙人的味道了。
当时的南京,有家“真善美农林公司”,就在奉直会馆里,主营各种农产品。1934年的元旦,这家公司在《中央日报》上刊登了一则促销启事。大意是这样的:本公司还有大白菜上万斤,决定利用元旦这个好日子,与民同庆,让利于民。所以,以一块银元可以买35斤大白菜的价格出售,希望民众不要错过,有意者赶紧来购买。
初看这则启事,还以为真是促销。可再细细一查当时的物价,就觉得有猫腻了。1934年的银元,还是比较坚挺的。后来,蒋介石推行币制改革以及通货膨胀的影响,才导致银元价值下跌。而在1934年,一块银元大概能买20斤大米,5斤猪肉。以大白菜和大米、猪肉的价格比较,可以推测,在1934年,正常情况下,一块大洋也能买到三十几斤的大白菜。这么算来,所谓的促销优惠,可不就是蒙人?
上万斤的大白菜,有没有因“促销”而销售一空,不得而知。但以常理推测,在任何年头,百姓们过日子都是精打细算,能被这种“促销”所蒙骗的大概也没几个。所以,上万斤的大白菜,恐怕就得无良商家自己想办法了。
可见呀,任何年头,真促销还是假促销,都是一大问题呀。郭华悦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