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文体新闻

殷浩两次北伐失败后被贬 成语"咄咄怪事"与之有关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4-2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殷浩北伐,至今都搞不清楚他手下有没有名将,即使有,也一直在当“替补”,在场下坐冷板凳。他这个“教练”最信任的是一个“外援”,就是逃到南方来的姚襄。

  殷浩把他和谢尚组成了双前锋,或者任单前锋,希望能攻城拔寨,一脚洞穿北方的大门。但姚襄这样的枭雄,岂能是手摇羽扇的文士能驾驭的?

  殷浩从马上掉了下来

  姚襄在北方走投无路,他的“老东家”后赵被前燕吞并了,西边的前秦是他的仇人。他一路南逃,在寿春见到了豫州刺史谢尚。

  谢尚45岁,比22岁的姚襄整整高出一辈。然而看到这个小伙子风姿潇洒、举止有度,谢尚一见如故。在他心中,以为北方人都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粗人,没想到也有大名士,两人相见恨晚。

  殷浩听说后大喜,他一直在山清水秀的江南指点江山,实际对北方是两眼一抹黑,姚襄可是上天送给他的“向导”啊,况且又是同道中人。

  352年,殷浩在没有经历过任何“热身赛”的情况下,直接举行了一场正式比赛。对手是许昌的张遇。

  张遇是石虎手下的将领,后赵灭亡后,他做了割据一方的军阀,也想找东晋做靠山。哪知道谢尚看不起这种不读书的赳赳武夫。张遇一气之下,“跳槽”到了前秦。对这种反复无常的人小,殷浩决定先拿他开刀,杀鸡儆猴。

  谢尚、姚襄任前锋直奔许昌杀去,殷浩率军向寿春进发,作为“中场”指挥。当天,他威风凛凛,举起旗帜宣布:“出发”,突然马受惊,他身子一歪,摔到了地上。将士们大惊失色,兆头不好啊。

  他灰头土脸地爬起来,骑上马继续前进。

  前秦得知张遇被攻,迅速派出两万人营救。双方在颖水上的诫桥(今河南许昌市东南)大战,东晋军与“强队”交流的机会太少了,谢尚只是清谈高手,与天天在实战中跌打滚爬的北方人刚交手,就呈“一边倒”趋势,被斩杀1.5万人,前锋部队几乎全军覆没。

  谢尚和姚襄带着少数随从仓促逃回历阳(今安徽和县),才喘了一口气。

  谢尚和姚襄洒泪而别,说:豫州的事都托付给你了。

  随后自己回建康请罪,由于皇太后诸蒜子是他的外甥女,朝廷网开一面,他没有受到实质性的处罚。

  第一次北伐就这样失败了。

  殷浩的间谍战失败

  第二年,殷浩决定再次出征。目标是先进攻洛阳,再攻长安。

  在中间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也做了充足的准备。一是继续屯田,二是搞策反。上次他对前秦这个援军恨得要死,决定在长安这个“心脏”上狠狠地捅上一刀。

  他派几批间谍先后潜入长安,和前秦的大司马雷弱儿、左仆射梁安取得联系,双方暗中达成协议:两人叛变苻健;殷浩攻取长安后,两人做关中最高领导人。

  殷浩确定有了内应,再次派姚襄北进。以为万无一失,哪知道这两招统统是败招。雷弱儿、梁安骗了他,他们请殷浩出兵接应,实际是引诱东晋军北上。

  而姚襄胸怀大志,“跳槽”到东晋只是暂时落脚。当他看到东晋军队的羸弱后,对这个新东家已没有了信心,决定自立门户。

  殷浩派姚襄做前锋,进攻洛阳。姚襄兵刚出发不久,殷浩就接到姚襄传来消息:他的部队遇到敌人,已经溃散,希望大军北上接应。

  殷浩命令军队全速前进,到了山桑(安徽亳州市蒙城县北)附近时,突然伏兵四起。殷浩军感到莫名其妙,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慌不择路,晕头转向,大败而归,东晋军被斩杀1万多人。

  原来姚襄骗他北上,成功偷袭。接着派兵挺进到寿春。殷浩回过神来,命令部队反击,但他实在不是将才,器械军粮全部被姚襄抢走,士卒死伤、叛变者不计其数。

  第二次北伐就这样失败了。

  殷浩回信桓温出现失误

  司马昱本来不想动殷浩,但旁边有一个人在等着看笑话。

  桓温上奏朝廷,把殷浩说得一无是处。朝廷理亏,没有办法,只好把殷浩废为平民,流放到东阳郡信安县(今浙江衢州市内)。

  殷浩年轻的时候和桓温齐名,但两个人相互不服气,桓温问他:你和我相比,谁更出色?

  殷浩答:我宁愿做我自己。

  桓温却看不起他,对人说:小的时候,我和殷浩共骑竹马(当马骑的竹竿),我把竹马扔掉走了,殷浩上前拣起来,所以殷浩不如我。

  但殷浩没有说过半句怨言,神情坦然,一切听天由命。依旧谈道咏诗,家里的人都觉得他一切正常。

  但是他内心非常痛苦,有次送别外甥韩伯时随口念了两句前人诗:“富贵他人合,贫贱亲戚离”。不自觉就抽泣哽咽,潸然泪下。

  他经常用手在空中写字,引得很多人观看。写得多了,别人发现原来写的是“咄咄怪事”四个大字。

  这就是成语“咄咄怪事”的来历,意思是令人诧异的怪事。“咄咄”是表示吃惊的感叹词。

  宋代词人辛弃疾有一首词《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里面有“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

  “休休”是指司空图隐居山中,写过一篇《休休亭记》。这句话意思是:与其像殷浩在空中书写“咄咄怪事”发泄怨气,不如像司空图在山林中过安闲的生活,一座山丘,一条谷壑,都风流潇洒,格外有情趣。

  就在殷浩五味杂陈、心怀怨恨时,接到了一封信,是桓温写来的。信中桓温回忆了两人过去的友谊,打算让他担任尚书令。

  殷浩大喜,立即回信。

  写好信,封好后,又担心信中是不是写错了,拆开来重新检查。然后再放到信封中,刚要送出去,还是担心有不妥,再拆开来看,就这样,他把这封信拆拆封封了十多次。

  最后终于觉得完美无缺,派人把信送走。待人走远后,他松了一口气,然而等他返回家中,才发现写的信还在桌子上,派人送走的只是一个空信封,他后悔莫及,几欲晕死。

  桓温本来不愿把事情做绝,想让他重新出山。但看到居然是一张信封,大失所望。从此两人绝交。殷浩再也没得到重用,两年后,殷浩忧郁病死,终年54岁。

  就在殷浩北伐屡战屡败、损兵折将的时候,在江南,却有一次高雅的聚会在上演,流芳千古。

  扬子晚报记者 杨民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