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忆迎着炮声写新闻:无论走到哪 抗战新闻不能丢
1936年左右,谷平在北平市立女一中就读。
8月28日,万寿路翠微西里小区,抗日老战士谷平在家中接受采访。新京报记者 李婷婷 摄
她叫谷平。抗战早期,她是北平的进步女学生,加入民先队、宣传抗日,她从未退却。奔赴抗日根据地后,她时常在敌人的炮声中编写新闻稿件,不改初衷。从北平到山西、再到张家口、最终回到北京……前后16年,承载了她整个青春。
1940年,谷平在平西(主要在今门头沟)抗日根据地的《挺进报》从事编辑工作;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至1982年先后在铁道部政治部和科技信息所工作;1982年任铁道出版社党委副书记,直至离休。
今年92岁的谷平,听力和记忆都在衰退。近期的事情她时常记不住了,越是久远的事情却记得越清楚。她忘记了姐姐已去世多年,却清晰地记得1943年抗战时,敌人扫荡村子的情景。
13岁加入民先队,“双十二游行”走上街头
如今的谷平,精神不错,住在万寿路翠微西里小区。看书、看报是她每日最常做的事,偶尔也会出去遛遛弯。她的卧室摆设简单,床头放有一摞书籍,大多是关于抗战和历史的,《抗战十五年》、《北平抗战简史》、《岁月如歌》……
谷平是地道的北京人,原名胡京芝,小时候家住板厂胡同。父亲叫胡源深,早年随兄长一起留学日本。七七事变后,胡源深做了日本人的伪实业科科长,家里的生活富裕起来。“他给日本人做事,我是不能接受的。”谷平说,那时她和姐姐还曾劝过父亲,但父亲表示他也是为了一家人的生计着想。
1936年,即将小学毕业的谷平不顾母亲反对,坚持报考了进步的北平市立女一中,这里也正是她后来参加抗战的启蒙地。入学后不久,13岁的谷平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从此开始跟随民先队进行秘密的地下抗日宣传活动。
让谷平印象最深的是“双十二游行”。1936年12月12日,为了声援绥远抗战,北平的大、中学生走上街头示威游行,呼吁反对内战、团结抗日。女一中的民先队员们事先把写有时事政治和社会动态的纸条藏在糖纸里,互相传阅,再把这些消息传达给周围的同学。
可到了游行那天,训育主任却锁上了校门,不让学生出去,谷平心急如焚。后来,一名高年级的学生不顾训育主任的阻拦,举起一把铁锹,“哐哐”几下就砸开了门闩,谷平和同学们立刻冲了出去……除了游行,民先队还经常组织学生为在绥远抗日的战士募捐衣物并组织抵制日货活动。
奔赴根据地,猪圈当厕所让城里姑娘很尴尬
“近期的事情她时常记不住了,越是久远的事情却记得越清楚。”谷平的儿子何溢平说。回忆起抗战时期的经历,九旬的谷平,眼里泛着光芒。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女一中增加了日语课,日伪政府还派来了训育主任,在校内渗透亲日思想。“我不甘心在沦陷区做亡国奴!”谈起去根据地的原因,谷平这样说。
进步的同学陆陆续续去了平西抗日根据地,谷平也向民先队提出了申请,但母亲坚决反对。当时谷平的生活衣食无忧,要到艰苦的根据地去,母亲很难接受,但谷平心意已决。最终,在1940年夏日的一天,谷平和同学尹让敏一起奔赴了平西根据地。
由于离日军占领的南苑机场很近,平西根据地几乎每天都有敌机的轰炸,房子大都缺砖少瓦。根据地的中心区在涞水县,谷平他们住在一个村子里,3人睡一个大通铺,食物基本只有玉米,没地方洗澡,战士们身上经常长虱子。
最让谷平为难的还是上厕所。村里没有真正的厕所,上厕所就在猪圈里,这对于谷平这个城里姑娘来说尴尬得要命。有一次如厕时,猪弄脏了她的内裤,她嫌脏就随手扔在了猪圈里。但没想到同住的一位当地老妈妈却把内裤捡了回来,洗干净又还给了她,还告诉她根据地条件艰苦,得节俭过日子,这让17岁的谷平很羞愧。
当时粮食紧缺,几乎没有馒头和米饭。农村用大柴锅熬粥,熬完后锅底会结很硬很厚的一层锅巴,这个锅巴就是“抗战饼干”。现在回想起来,谷平仍觉得那个锅巴“好吃极了!”
后来,谷平完全适应了当地的情况,还喜欢上了那里的生活。由于抗战需要,她也把“胡京芝”这个名字改成了现在的谷平。
遇日军扫荡,稿件绑在腰上随部队转移
“快跑!快跑!”这是谷平在根据地时最常听到的话。因为有高中学历,谷平和尹让敏被分配到了平西的《挺进报》报社,谷平做编辑、尹让敏在电台收发电报。《挺进报》是三日刊,稿件来源主要是当地驻县站记者采访和接收延安新华社的稿件。
根据地经常遇到日军扫荡,一听到侦查哨兵的枪声,他们就得随部队转移,等日军走了再回去。编辑带着稿子、电报员背着电台、厨师背着厨具……谷平把稿件、文件都装在公文袋里绑在腰上。
有时转移中战士们行动敏捷,很快到了山头,谷平却跟不上队伍,“快跑!快跑!再不跟上敌人就来了!”前方的战士常常急得直跺脚。只要一安全落脚,谷平马上就地写起了新闻稿,“无论走到哪里,抗战新闻都不能丢。”谷平说。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加剧了对根据地的扫荡,1941年至1943年是最残酷的岁月,日军一到夏秋两季收获时就来根据地抢粮食。在谷平的记忆中,最艰苦的日子要数在平北(主要在今延庆)根据地的时候了。
1942年,继续开辟平北抗日根据地,那里的战略位置很重要。报社也转向平北,开拓平北远比想象得要残酷。向平北转移的一路,天上有飞机、地上有大炮,走到永定河边时大伙深一脚浅一脚地过河,有3位小同志不幸被河水冲走。
到达平北后,报社和部队住的都是村民给的土坯房,大家好久都不脱衣服,即使偶尔脱衣服也是为了捉虱子。
谷平记得,1942年8月的一天,她和尹让敏正准备抄报,忽然听到山上有人喊“敌人下来了!敌人下来了!”尹让敏和同事背着电台就往山下跑。跑到一片麦子地时,谷平看到麦田大片大片晃动,走近点才看清是一队头戴钢盔、逐渐逼近的日军。往东跑还是往西跑?谷平急得一身汗……后来突然听到自己人放的小炮声,她才顺着声音穿过麦田找到了队伍,脱了险。
根据地邂逅人生伴侣,曾受邀参加国庆阅兵
在平西根据地,谷平也遇到了她人生的另一半——何光。何光是《挺进报》的记者,经常去周边的县里跑采访,比谷平早几年到平西,两人的相识相知源于唱歌。
初到平西时,每天吃完晚饭到天黑之前,大家都会聚在一起唱革命歌曲。就在这个时期,“前辈”何光被年轻有朝气的谷平吸引了。唱过几次歌后,两人逐渐熟络起来,有时一起去山头放声歌唱、有时只有一个眼神的交汇……
1942年,平北战事紧急,何光按命令随部队转移到了平北根据地,而谷平依然留在平西,刚刚确定恋爱关系的两人一时都很失落……经历过一段辗转反复,最终两人在平北团聚。
1945年抗战胜利后,谷平赴山西参加土地改革,后随报社到察哈尔地区参加解放战争,即如今的张家口,《挺进报》也更名为《察哈尔日报》。在那里,谷平与何光组成家庭,真正成了一生的伴侣。“连大红花都没戴,被子床铺都是跟老乡借的。”想起结婚时的场景,谷平忍不住笑了……
如今,谷平和何光都已是九旬高龄的老人了。何光的身体已大不如前,需住院治疗。现在,谷平每隔几天就会在儿子的陪伴下去趟医院,陪陪老伴。他们都曾受邀参加过国庆阅兵式,对于即将举行的大阅兵,他们也是十分关注。
“回顾一生,没有什么后悔的事儿,我挺知足。”谷平说。
■ 声音
●我不甘心在沦陷区做亡国奴!
●无论走到哪里,抗战新闻都不能丢。
●回顾一生,没有什么后悔的事儿,我挺知足。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李婷婷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