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肉丘坟":埋360多具残缺无法辨认的烈士遗骨
8月22日,古北口“肉丘坟”,这里安葬着360多具在古北口战役中牺牲的中国抗战将士遗骨。
8月22日,古北口“将军楼”楼顶,1933年抗战期间被日军炮弹炸出的口子留存至今。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吴江
沿京密路向北,途经南台子村一个向上的缓坡。“当年,鬼子就是沿着这条路进军攻打古北口的”。
民间抗战研究者贾元良研究长城抗战史至今十几年。在他看来,长城抗战之所以重要,因为它远早于人们熟知的“七七事变”。这意味着,北京的抗战史从1933年就开始了。
战争在长城的300里隘口间铺开,每个隘口都有恶战。而在长城各口中,古北口控扼承德至北平的关口古道,是长城抗战中作战时间最长、战斗最为激烈的战场。
如今,时隔82年,亲历这场战争的人相继去世。但战争的痕迹被周围的大山、长城和石碑记录下来。
西山根处的“肉丘坟”、“帽儿山”脚下的战士碑、蟠龙山脊的将军楼……长城逶迤,守护着古北口村民安居乐业,也向往来寻迹者静静述说过去的故事。
“肉丘坟”
360多具烈士遗骨以土掩埋
古北口位于密云平原的最北端,向北是连绵的山地和高原,向南呈喇叭状展开成一片大平原,是北方进入这一平原的咽喉要道。
1933年,日军占领承德后,于当年3月进攻古北口。国民革命军第67军112师,第17军2师、25师、83师等苦战两个月。史料记载,整个长城抗战期间,中国军队共伤亡、失踪6万5千余人,日军伤亡6千余人。
站在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前,青砖砌成的半圆形墓丘让人顿感苍凉。
公墓高6米,底部直径15米,四周的青砖花墙内外种着松柏,围墙东南方向中央有一扇拱门。门垛两旁刻着一副挽联,上联是:“大好男儿光争日月”,下联是:“精忠魂魄气壮山河”,横批是“铁血精神”。
古北口村党支部支委张学成介绍,这副对联最初的原文是“抗日男儿光争日月”,“烈士魂魄气壮山河”。《塘沽协定》签订后,日军虽退回长城线,古北口却正处在伪满洲国的分界线上。为了把这段历史保留下来,将对联的抗日字眼去掉了。
这就是人们俗称的“肉丘坟”。
82年来,古北口几经动荡,它却完整地保留下来。“文化大革命”以后,“肉丘坟”经过几次修缮,逐步形成了一座纪念碑、一座公墓、一座纪念馆的建筑群。
“这里是‘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军队在北京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抗战斗争,涌现出宋哲元、傅作义、赵登禹等一批抗战名将。”贾元良感慨,这段历史离我们这么近,却鲜为人知。
当年,战争惨烈,日军北撤后,在古北口战场散落近千具中国抗战将士的遗体。有的残缺不全,有的只剩肢体和血肉,无人收领。
当地百姓不忍这些抗战英雄的遗体暴弃在荒野。由一名道士带领当地乡亲,将遍地遗骨一一收殓。
其中约500具较为完整,经过辨认,多为安徽籍。北平分会将这些遗体运回,安葬于安徽蚌埠。
其余的360多具遗骨,残缺无法辨认,乡亲们便在他们作战的长城脚下依山傍水之处,挖一个圆坑,一层遗体一层苇席,摆了多层,最后以土掩埋,修成一座高大的土丘坟。由于埋入墓中的战士没有完整遗体,也不知身份姓名,当地百姓便叫它“肉丘坟”,即掩埋抗战烈士血肉的坟墓。
“帽儿山”
7战士杀敌过百 日军尊敬立碑
从古北口古城的北门进入,沿街两旁多是装修一新的民房。整个村子仿佛在青山绿水的怀抱中,每到周末,这里的农家乐一房难求。
四周的青山上,残留着一段段工事。沿着台阶向上,半山腰处有一道长满蒿草的深沟,张学成介绍,这就是当年17军将士挖的一段工事。
当年,长城各口没有修建国防措施。17军赶到前线时,阵地多半是岩石,已来不及修筑像样的工事。除了凭借祖先留下来的古老长城,就是在山上借着地势向下挖沟以隐蔽射击。
“像这样的工事,周边的山上到处都是”,张学成说。
古城东面的群山中,有一座花岗岩构成的山头,因形状像军人戴的“船形帽”俗称“帽儿山”。
如今“帽儿山”上郁郁葱葱,没有一条上山的路,只能看见山顶的花岗岩仍突出那么一块。当年,“帽儿山”南、西、北三面都是光秃秃的岩石,山顶的岩石更是绝佳的机枪掩体。
1933年,25师145团一个7名战士的前沿观察哨设在这里。部队撤退时,他们与指挥部失去联系,顽强守卫这个山头。日军屡攻不下,最后调来5架飞机、十几门重炮对着山顶轰炸。2005年,一支科考队在山顶的岩石上找到了飞机扫射时留下的弹孔。
当硝烟落定,日军冲上山头时,发现上面只有7其中国战士的遗体,而他们共毙伤日军160多人。日军十分震惊,把7人遗体抬下山合葬,在墓前竖起木牌,上书:“支那七勇士之墓”。
如今,木牌被纪念碑取代,碑文记载了七勇士的战斗故事。
将军楼
关麟征亲自率团夺楼炸成重伤
登上蟠龙山的将军楼,整个古北口的地形近在眼前。
古北口隘口南北狭长,左右两山对峙,东侧为蟠龙山,西侧为卧虎山。两山山脊上竖立着明代长城,中间交会处即为通往北平的古北口大关。
将军楼是周边长城的制高点,也是中日双方激烈争夺的战略要地。国民革命军在大陆期间任命的最后一任陆军总司令关麟征将军,在此亲自冲锋,被手榴弹炸成重伤。
今天的将军楼满目疮痍,外侧的砖墙上存在多处枪眼。苍穹顶被炸弹炸出直径约1米的大洞,四周的红砖摇摇欲坠,露出朱红色沙土中包含的石子。
“我们从将军楼的枪眼里发现了子弹头”,张学成讲起当年的故事。
1933年3月8日清晨,日军步兵向古北口大关进攻。守卫大关的635团战士拼死抵抗,苦战一天一夜,日军未能前进。正面不能攻克,日军由汉奸李长山带路,偷越八士沟口长城,绕到驻守将军楼的634团身后用“小钢炮”猛烈轰击,占领了将军楼。
将军楼被占领,就意味着古北口战役失败了。时任25师师长关麟征立即命令73旅旅长杜聿明代替他指挥战斗,由他亲自率149团去夺将军楼。
《关麟征传略》记载了古北口作战的情形:“关麟征亲率149团反击日军,双方短兵相接,战斗惨烈,关麟征被炸五处受伤,浑身是血,身边官兵全部战死”。3月12日下午3点,古北口失守。
古北口战役以“塘沽协议”的签订告终,数不清多少战士在此留下了鲜血和生命。贾元良走访多年,未能找到参与古北口战役的老兵。在日方资料中得知,此战日军伤亡6千多人,他们称此为“九一八”后“激战中的激战”。
京城寻踪
“南台子村”的抗战遗址
●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1933年,古北口长城抗战结束后,阵亡将士尸横遍野。当地道人王乐如带领乡亲,从田野山谷收殓尸骨360余具,在古南关外西山根处合葬,一层尸骨一层席,用黄沙土堆起一个高大的坟头(俗称“肉丘坟”)。2015年7月,密云县文委将坟头用青砖搭砌加固。
●古北口七勇士纪念碑:1933年3月,日军与中央军第17军在古北口激战。由于通讯中断,“帽儿山”观察哨的7名战士未收到撤退通知,据守山头拼死抵抗。毙伤日军160多人后,日军出动飞机、大炮,7人全部殉国。日军将领下令将7人合葬,竖木牌:支那七勇士之墓。2015年,该碑由县民政和文委修缮扩建。
●将军楼:蟠龙山上长城的制高点,可俯瞰两侧长城战况。当年日军由承德方向进攻,关口难于攻克,遂重兵攻打将军楼。中日双方多次“拉锯”,将军楼屡失屡得。时任17军5师师长的关征鳞,当年在此指挥战斗、负伤。目前,密云县文委正在周边长城沿线测量、设计,研究制定修复方案。
新京报记者 陈瑶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