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拼倭寇 弹尽粮绝 数千陕军投河跳崖不投降
85岁的吕忍事老人讲述往事
在中条山抗日英雄纪念碑前,张铁铮老人说起陕军跳黄河,伤心不已。
矗立在陌南镇的纪念碑
芮城县陌南镇码头崖陕军将士跳黄河处
烈烈金风荡寇氛,
中条立马日将曛。
十年积恨还辽沈,
百战提兵涉潞汾。
师克在和壮在直,
汗挥如雨气如云。
待看斩尽楼兰日,
痛饮黄龙奏大勋。
《七律·烈烈金风》孙蔚如1939年秋于山西中条山抗日前线
1939年6月6日,日军集中3万多兵力,对守卫在中条山的第4集团军96军和独立46旅进行大规模的进攻,不仅用飞机大炮对守军进行疯狂轰炸,更惨无人道地大量使用毒气弹,英勇的守军将士没有被貌似强大的敌人所吓倒,他们不屈不挠,浴血奋战,挫败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给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用生命和鲜血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谱写出了一幕英勇悲壮的史诗,这就是抗战史上著名的“6·6”战役。
激战黄河边 陕军将士英勇迎击日寇
2015年8月15日,本报《寻访黄河岸边的抗战记忆》采访记者来到位于山西芮城县陌南镇的码头崖,站在崖顶放眼望去,褐黄色的土崖下便是滔滔黄河水,河对岸是河南省三门峡市。“当年陕军和日本鬼子就是在这里展开激战的,村民说陕军战士被日军逼到悬崖边,很多人纵身跳下,血染红了黄河水!”芮城县陌南镇退休教师张铁铮是177师官兵的后代,也是常年研究、收集陕军抗战资料的志愿者。张铁铮的介绍将记者带到了76年前战火纷飞的码头崖……
1939年6月6日拂晓,日军集结在运城、安邑、解县的川岸二十师团和夏县牛导师团一部分兵力,配备山炮、野炮各一个联队,在空军山口部队30余架飞机掩护之下,分九路向中条山发起猛烈攻势。日军一方面对张茅公路以东的38军强攻牵制,主力则从张茅公路以西,向独立46旅及96军进行三面围攻。“这场战役敌军火力强大,只有赵寿山的38军在望原苦战,将敌击退守住了阵地,其余各军阵地先后失守。”张铁铮说。
黄河南岸守军面对突然变化的局势,向北岸敌人进行炮轰。同时赵寿山军长率领38军由张茅大道以东,李兴中率领96军由张茅大道以西,分别对敌人进行攻击,两面夹住打击敌人。最终敌人因伤亡巨大,无力支撑,退出中条山。
战史专家:3000多陕军官兵投河跳崖
据长期致力研究抗战史的西北大学教授张恒的研究资料显示,1939年6月6日午后,芮城县的老庄村南窑、许家坡、方家一带有一千余人跳入黄河,跳黄河地点主要集中在老庄村的南窑南面的黄河北岸,跳黄河的部队为96军177师的后勤人员、学兵队和部分战败溃退部队。
据张恒讲,当时在芮城县陌南镇的马家庄、沙窝渡、曲里的黄河滩上和大沟南村黄土绝崖上,有96军177师工兵营部分官兵和在大沟南村村东镇守“吴家疙瘩”的少数96军530旅、1057团败退下来的官兵。数百官兵在阵地被突破后不愿被俘受辱,跳进黄河或跳下悬崖为国尽忠。
1939年6月7日下午,在平陆县张峪村、沙口村、窑头村一带的黄河滩上,有一千多人的96军177师和47旅部分被围的官兵,在黄河滩上手拉着手走进黄河,试图渡河逃生。这些人中的大多人被黄河波涛所吞没。一些被围官兵四处躲避逃散。有的躲在沟壕或土洞之中,有的换成老百姓服装,夹杂在老百姓中间,后大部官兵被日军找出来,刺死在黄河滩上,当中不乏很多老县城逃难群众与沙口村和附近的村民。
1939年6月7日天黑前,在平陆老县城和太阳渡有五百余名38军46旅部分郑培元团官兵被日军打散。官兵被敌包围在太阳渡渡口附近,部队在渡口周围徘徊想过黄河以躲避日军包围和追杀,但苦于没有渡河船只,遂找来桌椅、箱柜、木料、椽梁等丢入河水之中后人再跳入黄河,想利用这些漂浮工具泅水渡河。但因黄河浪大流急,其中大部分跳河官兵在泅渡中被黄河水浪吞没。余下河中漂浮的官兵又被追赶而来的日军机枪所射杀。此时天色已渐黑,日暮之中日军失去了射杀目标,有少数官兵因此侥幸生还。
张恒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4年来对陕西、山西两地的幸存老兵、目击村民调查和对日本及我国台湾等方面史料查询,他的调研结果是经得起考证的。张恒告诉记者,在“6·6”战役中,陕军官兵跳黄河跳下悬崖为国尽忠者,总计人数在3000人以上。
当地老人:驻村一个连的陕军官兵跳崖
“顶不住了,请老乡们快撤退。”山西省芮城县陌南镇的吕忍事老人,至今还记得鬼子快要突破阵地时,驻扎在村里的工兵营一名姓陆的连长派人报信的情景。吕老向本报记者回忆说:“当时工兵营三个连跟鬼子打了一天一夜,鬼子死了一片,不能越过战壕一步。后来,守卫北边的一连战士弹药打光撤走,二连被夹击伤亡很大,三连一直退到三宝崖头,崖下就是麦田和咆哮的黄河,100多个官兵一个跟着一个跳了下去。战斗结束后,还发现悬崖底下躺着尸首,也有绑腿从悬崖边的树上一直垂下去,三宝崖头旁边两个洪水冲刷成的坑里,前几年还有白骨露出黄土。”
据了解,“6·6”战役始于1939年6月6日,结束于6月18日,历时12天,这次战役是第4集团军在中条山最大的战役,伤亡、失踪官兵8800余人。日军伤亡也很多,仅日军在运城追悼阵亡官兵时就摆有骨灰罐1700多个。
跳河原因:不愿当日军的俘虏
“西安事变后,陕西省政府主席杨虎城被迫出国,孙蔚如接任,杨部第17路军被缩编为第38军,孙蔚如任军长。”张恒说。据史料记载,1938年7月,孙部改编为第31军团,辖赵寿山38军和李兴中96军及直属教导、骑兵两个团,沿黄河对日作战;1938年,冀察战区总司令卫立煌率部26万人进入,将中条山分为东西中三段,西段由孙蔚如第4集团军把守,中段由曾万钟第5集团军驻守,东段由刘茂恩第14集团军驻守;11月,孙蔚如部辖赵寿山38军(陕)、李兴中96军(陕)、李家钰47军(川)开赴山西芮城、平陆中条山前线,3年里他们英勇抗敌,3万余名将士牺牲2万余人,没有丢失一寸土地。
张恒告诉记者:“陕军将士从1938年7月防守中条山两年多,以伤亡20000余人的代价,先后11次粉碎日军扫荡,致使敌人始终不能跨越黄河半步,从而确保了抗战大后方的安全,陕西人民也免遭日寇铁蹄蹂躏,1940年11月,第4集团军奉命离开中条山调防河南。”
采访中,记者问及当时陕军将士究竟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跳入黄河,张恒介绍说,在整个“6·6”战役中,驻防于中条山的第4集团军虽然英勇抗击了日军的进攻,使得主力部队可以成功突围,但是距离主力部队较远的部队,则伤亡惨重,最后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大部分士兵牺牲在了战场上,而剩下的士兵在经过肉搏血战后,不愿被日本人俘虏,于是选择跳进黄河。
“6·6”战役是第4集团军在中条山进行的最大规模、也是最为惨烈的一次战役,此次战役成功粉碎日军对中条山地区的大规模进攻,这在战略上是成功的,参战将士无不拼劲全力,最后在拼命血战、退无可退的情况下才跳进黄河的。
“陕军官兵是为了保卫我们的家园才来到山西抗战的,我们不能忘记英烈,也不会忘记抗日英雄!”在采访中,山西省多地的群众告诉记者。
文/图 本报特派山西记者张红中 张松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