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文体新闻

86岁老兵:"小米加步枪"端炮楼 脊梁骨差点被打穿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4-2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86岁老兵袁代启追忆“小米加步枪”抗战经历

  【老兵档案】

  袁代启,男,中共党员,生于1929年12月,北京市顺义区李桥镇堡子村人。1945年年初,袁代启参加顺义游击大队,后并入三通顺联合县的县支队,后期再次整编,属冀东军区14军区分区。1947年入党。解放战争时期参与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退伍后曾在北京市市政工作,后精简退职,回到村中务农。

  【老兵经历】

  耳闻目睹百姓受苦

  “遍地都是日本的炮楼子,我们这个村子没有,周围几个村全有。”虽然时隔几十年,袁代启依然记得当年的情况,“有个村子建了五个炮楼,正中间一个住的日本兵,四个角上住的是警卫队。”袁代启说,建炮楼时老百姓不但不敢抱怨,还得帮着干。“那时候给地主扛小活,让我给李桥那炮楼运过砖。都是老百姓干活,旁边有日本兵和警卫队看着,端着枪拿着鞭子,动作慢了他就抽。”

  袁代启还记得,日本人不时进到村子里镇压老百姓,“他们穿着黄色的军装,老百姓看见就跑,伪堡长点头哈腰地伺候着,大吃大喝。他们把老百姓围起来,有个翻译讲着皇军是给老百姓办好事的那一套,我们就听着不说话,其实就是征粮、讨伐。”老人告诉北京晨报记者,听说几里地外的村子里,日本人把老百姓绑在板凳上灌辣椒水,“不听话他们就拿刺刀挑了你。最苦的就是老百姓了。”老人边说边摇头,当年的磨难难以忘怀。

  不想受气去当八路

  袁代启刚刚记事的时候,在冯玉祥手下当过兵的大哥回到家中。“他几乎不讲当兵的事,我就是知道他当过兵。我那时才多大,没想过说有一天自己要当兵,能不受气、吃饱饭就行了。”

  16岁那年,一起给地主干活的几个小伙伴聚在一起,有人提到,“河东有八路,咱也去当八路吧”。老人说他当时特别愿意去,“不想再在地主这里受气了,当八路去,我打小就没穿过鞋,什么生啊死啊根本没想。”就这样,袁代启跟几个小伙伴一拍即合,到潮白河东边开始了当兵生涯。“家里不知道,偷着过去的。”

  袁代启向记者介绍,那时他加入的是顺义县游击大队,当时队里就几十人,条件比较艰苦。“给了我一件灰褂子穿,没有枪,背几个手榴弹和大地雷。”老人很坦诚地说,当时大队不成规模,大仗打不了,“去铁路或者汽车道上埋地雷,然后躲一旁等日本人来了拉弦。要是没用上,就得把地雷起出来,不能留在那里。我都干过,好埋不好起,危险啊。”问起有没有炸到日本鬼子,老人不好意思地摇摇头,“那时候消息不灵通,没等对地方。”

  “小米加步枪”端炮楼

  袁代启说,加入游击队不久,他们的队伍就并入顺义、三河、通县三地组成的三通顺联合县,成为县支队。“人多了,有二百来人,活动的范围也大了,去了不少地方打游击。打过东坝的炮楼,游击区没有炮,不缺手榴弹和地雷,就摸上炮楼扔手榴弹。到后来打俸伯的炮楼时条件好了些,我拿的是九九式步枪,部队用了一夜的时间拿下炮楼,还俘虏了不少敌人。”

  每每形容抗击日军时,总要用到“小米加步枪”这个词,袁代启说当时就是这样。“小米放在锅里煮,然后再蒸,蒸好了撒上盐,装在每个人的米袋子里,饿了就抓一把吃,在河边喝口水。”

  1945年8月15日,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消息传来时,所有人都沸腾了。参军几个月就迎来日本投降,这是袁代启意想不到的,“欢呼,使劲蹦,部队里过节,吃肉。”不过这几个月的经历,对袁代启来说仅仅是个开始,此后他又参加了解放战争。“1949年退伍时我是拄着拐回的家,挂了两次花,现在身上还有炮弹皮,最严重的一次脊梁骨差点被打穿,但我一点也不后悔。”

  【历史回放】

  顺义抗日力量发展壮大

  1944年8月,为了迎接抗日大反攻斗争的需要,中共冀热边特委一地委决定,将平三蓟联合县一分为三,西北部成立三(河)通(县)顺(义)联合县。

  三通顺联合县成立初期,县里没有统一武装力量。杨崇德同志由冀中根据地来三通顺联合县担任武装部长后,在县委的领导下,开展组建民兵的工作。成立了县支队,下辖三个连,共400余人;各区建立了区小队;各村成立民兵中队或小队,从而形成了系统的地方武装。

  三通顺联合县是顺义县在抗日战争时期最健全的县级政权,包括党、政、军、统、群领导机构。三通顺联合县政权的建立,标志着顺义抗日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在这个抗日民主政权的领导下,顺义河东地区的抗日革命斗争日益高涨。

  【第70次敬礼】

  一点都不后悔当八路

  袁代启老人如今年近九十,仍住在顺义区李桥镇堡子村,家中四代同堂,其乐融融。老人说孩子们只是大概知道自己的经历,“不愿讲太多,更不愿意夸张什么,好像我吹牛皮似的。给他们讲讲怎么做人,怎么过日子。”不过老人很自豪地告诉记者,有个孙子当了防化兵,“多少受了点我的影响吧。”

  采访当天记者见到了老人的大孙子袁健,他笑着告诉记者,老人有时也会讲起当兵的事情,自己算是从小就有所耳闻,心中很是自豪。袁健说受爷爷的影响,从小就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这时老人大声说,“他们要是浪费东西,我就不高兴,不过他们也不浪费。”如今袁健也已有了自己的孩子,年纪尚小,还不能理解曾祖父讲述的这些,但袁健说,等孩子大一点懂事了,会把老人的经历讲给她听。

  记者看到老人有个“宝贝口袋”,里面装着退伍证、残疾军人证、党章、纪念章等等。老人的三儿媳说,这个袋子平时可不许别人动,老人平时虽不愿多说当年的经历,但仍可感觉到老人心中是很在乎那段经历的。

  采访那天,老人特意戴上了纪念章。“我打仗狠着呢,就没猫过腰,不管什么生死。”说起这话,老人挺直了腰板,摸着衣服上两枚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纪念章,很是自豪。据说原本还有一个华北解放纪念章,找不到了,老人感觉有点可惜。

  当记者问,在一些特殊的日子,是不是会想起当年的经历,老人这样回答:“不是这日子也会想起来,一生难忘。”老人说,经历过那么艰苦的岁月,觉得现在的生活很美好,自己挺满足,“不知苦中苦,哪知甜中甜呢。一点都不后悔,当初如果没去当八路,现在还不知道死活呢。”

  上图:为了“不被欺负,能吃饱”,袁代启16岁时参加了游击队,他打仗“就没猫过腰,不管什么生死”,和战友们用“小米加步枪”,一夜端掉了敌人的炮楼。

  左图:袁代启老人有个“宝贝口袋”,里面珍藏着自己的退伍证、残疾军人证、党章、纪念章等物品,平时不许别人动。采访这天,老人骄傲地将宝贝一一展示给记者看。

  【记者手记】

  坦诚的老兵 勇猛的战士

  “走,去当八路!”原本在想象中,战争年代说出这样的话应该是满怀雄心壮志的,要为了民族存亡而战。可是袁代启老人很坦诚,说当初去当八路根本没想太多,“就是不想再给地主干活受欺负了”。老人说在1944年曾跑到宣化干活,生病了差点死在那里,回家养好了就开始给地主干活,稍有不对就被打,大约四个月后忍受不了了就跑到了河东。“不被欺负,能吃饱就行。”

  有人曾经说过,不是每一个美好的故事都有一个美好的开始,躲避地主欺负这样的初衷并不影响老人此后成为一名勇猛的战士。短短几个月的抗日战争,对袁代启老人来说只是个开始,此后的战争生涯中他更加勇猛无畏,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打仗没弯过腰”。采访中,老人指了指身上的伤疤,说如今身上还有炮弹皮,一辈子没少受罪。

  老人现在仍然生活在村子里,儿孙满堂,看着曾孙女在屋里玩,老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采访中老人频频表示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说自己没什么遗憾。“不知苦中苦,哪知甜中甜呢。”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