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馆地道绵延25公里连接鲁豫 助消灭敌军300人
地道内的卡口很狭小
地道的入口处原由灶台作掩护,现在为了方便参观,砌了这样一个一尺多宽的长方形入口。
□记者张晓东 通讯员张增峰文图
引子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
凡是看过电影《地道战》的人,都会记住这段熟悉的旋律。一部黑白老电影《地道战》,曾让很多人津津乐道,那弯弯曲曲的地道,神出鬼没的战斗,蕴含人民智慧的斗争方式,都让人看得如痴如醉。
电影《地道战》的拍摄地点,是在河北清苑县冉庄。
其实,不光是在冀中平原,在河南豫东大地,也有一条让人惊叹的“地下长城”——李馆地道。
民权县北关镇李馆地道,就是当地百姓为了打击日寇、保家卫国而开挖的。根据资料记载,李馆地道连接豫鲁两省,绵延25公里,以李馆村为前站中心,往南通向任庄、李庄、尹庄等5个自然村,北连山东曹县的10余个村庄,构成一条坚固的“地下长城”。
抗战期间,李馆地道成为当地群众打击日寇的重要法宝——据不完全统计,当地军民利用地道消灭日军和汉奸300多人。
遗憾的是,在1958年,李馆地道大部分毁于水患,目前保留下来的只有百余米。2015年7月7日,记者前往民权,去探访在抗战期间名震豫东的李馆地道。
入口处以灶台作掩护
7月7日,一个特殊的日子。
在这一天,记者前往民权县北关镇。出民权县城一路往东北而行,原本以为北关镇就在县城北郊,但车子沿着崎岖的乡村小路走了半个小时,还没到达目的地。
“这个北关不是民权县的北关,而是考城县的北关。”陪同采访的民权县副县级干部杨思松深谙地方史志,对李馆的历史娓娓道来。从东汉起,在豫东就设置考城县,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考城县县治的位置多次迁徙。明代曾将县治迁到现在的民权县北关镇一带。1954年,考城县和兰封县合并,组建兰考县,但北关镇等区域划归民权县。“北关镇李馆村位于民权县城东北31公里处,东、西、北三面与山东曹县接壤,周围河堤纵横交错,素有鲁西南门户之称。现在的李馆东村和李馆西村原来是一个村,叫李馆村,现存的地道在李馆东村。”杨思松笑着说。
李馆地道,并不在李馆村内。“现在的李馆村是因为洪水迁建出来的,李馆地道在村西北面约一公里的地方。”在北关镇党委副书记王斌的带领下,我们走出村子没多远,一道红墙围起的大院赫然在目,“现在李馆地道遗址已经被保护起来了。”
迎接我们的是85岁的赵松武老人,听说要来采访抗战时的地道,老人穿戴非常整齐。赵松武尽管有些耳背,但说起话来条理很清晰。从1990年起,老人就住在院子里看守着李馆地道,报酬是每月10元钱的工资,外加8亩地的收入。这8亩地在房子的左、右和后面,种的是玉米。李馆地道,就在这块玉米地的下面。
赵松武老人摸出一把钥匙,打开东边的一间屋子。屋子里空荡荡的,只有一个做饭用的老式灶台,灶台上放灶锅的灶口,就是地道的入口。“当时家家户户都有这样的灶台,上面放口锅,一般人不会发现。进地道的时候,锅一掀,就进去了。出来的时候,在里面用头一顶,把锅顶起来,就可以爬出来。”尽管和《地道战》中情景一模一样,但只有亲身站在地道入口处时,才能真切感受到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
现在为了方便参观,在灶台一侧砌了一个长方形的入口,一尺多宽,可以轻松地沿着台阶进入地道。
踩着台阶,我们跟着赵松武缓缓进入地道,眼前漆黑一片。当老人打开地道内的电灯时,仿佛进入一个新的世界。
地道高约1.7米,宽约1米,青砖砌就,顶部为弧形。“有的地方点灯坏了,可能看不清楚,你跟着我走。”记者跟着赵松武老人,缓慢地走了十几步,感到疑惑:“好像我们回到原来入口的地方了?”
“对、对,这是个转盘。”赵松武老人笑了,“在地道的入口,通常都会设这么一个转盘,转盘四周有好几条道,有出口,有活道,也有死道,鬼子进来摸不清哪条路,晕头转向,有的进来绕着转盘转圈圈,有的摸着摸着就进入死道了。”
根据资料描述,地道中的死道,只有入口,尽头是一个陷阱或者机关。鬼子摸进了死道,要么掉进陷阱,要么被机关干掉。
内设多种陷阱机关
地道该怎么正确走?赵松武老人说,跟着走就是了。
我们重新绕着转盘转了几步,来到一个地道口,这条道的门比较窄,高也就一米多一点。“这个口叫卡口,是地道里活道的入口。”瘦弱的赵松武弯下腰,身子缩起来,艰难地钻进去,记者也跟着很吃力地钻进去。“这个口为啥叫卡口呢?就是一道卡子,挖的口小,钻的时候很吃力,鬼子就算发现了,想钻进来,也得弯腰缩头,很费劲,咱的人埋伏在一边,趁他们费劲进来的时候,不费劲就能干掉他们。”赵松武老人说,由于卡口很狭窄,到了需要封锁卡口时一块石板就可以封住,鬼子很难进来。
过了卡口,里面的地道感觉更低了一些,得弓腰而行。地道两侧的墙壁上,每隔五六米都有一个高一米、深半米的洞口。“鬼子黑灯瞎火地进来,咱的人可以藏在这个洞里伏击鬼子,不需要拿武器,就是冷不防伸出一条腿,也会把他绊个大跟头,一下子就可以轻松地摁着他。”赵松武解释说,这个洞叫躲洞,可以躲藏避难,也可以设埋伏袭击入侵之敌,而且在洞口附近还会附置一个翻板陷阱,有时候把敌人绊倒,鬼子或汉奸直接摔进陷阱里,连摁也可以不用了。
躲洞附近的墙壁上还有一个长方形的小洞,是用来放灯烛的。“当然,如果鬼子进来的时候,这些照明的蜡烛都撤掉了,如果是军队或百姓避难,这些蜡烛点可以方便群众。”赵松武老人如是说。
跟着赵松武老人走了一二十米,地道墙壁右侧又有一卡口,显然为另一条地道的入口。这条地道只有10多米长,走到尽头又一卡口出现,进入后才发现是一个圆形的密室,宽大舒畅,可自由站立。“这是召开秘密会议或休息的地方。”王斌解释说,有时候是遇到鬼子扫荡,军民隐藏到地道里得好几天,有些重要会议放在地道里开更安全。
据资料记载,李馆地道当年还设了通风的气口,遇到鬼子放毒气,还可以将毒气引导排出;另外还有突口。“突口的作用是以防万一,真到了最坏的地步,鬼子突破了地道的防御或者地道无法使用,就可以使用突口,让军队和群众从突口突围出去,顺利撤退。”王斌如是说。
在赵松武的带领下,沿着狭窄的地道继续前行几十米,到了直通地面的出口。当然,这个出口是为了方便参观而修建的,“原来的出口在下面的沟渠内,没有毁坏之前,这条地道一直可以通往山东曹县的地道呢!”赵松武自豪地说。
遗憾的是,由于水患的毁坏,目前现存的地道已经无法向我们完整地展现地道战的神奇风采,但这一百多米长的地道遗址已经非常让人震撼了。
请继续阅读A24版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