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杂牌军”抗日:大刀敢死队突围几乎全部阵亡
淞沪战场中国部队坚守阵地(资料图)
赴淞沪前夕卢部团长杨作源等人合影
卢兴荣年轻时的照片
闽人抗战之淞沪会战
前言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才过去一个多月,在淞沪地区就展开了抗战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战役持续时间3个月。
虽然在精锐尽出的80万中国军队中,来自福建尤溪县的卢兴荣所率五十二师被认为战斗力低下、杂牌中的杂牌,且有着地方军阀的出身,但这支来自八闽的部队战场表现非常英勇,即便在鬼子的飞机重炮轰炸之下最后几乎全军覆没,但他们用大刀也杀敌过千……
4700余官兵参战,惨烈到最后幸存下来的只有400余名伤员和部分后勤人员。 郭亮
□东快记者吴剑杰文/图
混在逃难的人流中,对于身为军人的杨忠国来说异常狼狈,头顶不时掠过的敌机、炮弹,一再唤醒他战争的恐惧,走小道翻山丘,“两天两夜后,才从上海战区脱险”,“走了一个多月,才回到尤溪老家”。
2015年5月23日早晨,福建三明市尤溪县城关大埔山半山腰一间红色民房内,81岁的杨国铭向东南快报记者转述了父亲杨作源的战友杨忠国,在八一三淞沪会战后期逃离战场经历。而彼时,杨忠国是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二师312团的后勤负责人。
因为战争的影响,“他的反应变得有些迟钝”,杨国铭回忆,杨忠国回忆起团部作战时常潸然泪下,“中国士兵很勇敢,战斗意志高昂,但装备跟不上”,很多士兵,在日本人的一轮炮击之下,都被炸死。
据说杨忠国回到尤溪时,很多参战的尤溪子弟的家属向他探询亲人生死,而问完出来都是失声痛哭。次年为告慰阵亡将士,“纸钱通宵烧,把天空都烧红了。”
惨烈战役
大刀敢死队突围苏州河几乎全部阵亡
1937年11月,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二师312团的团长杨作源接到上级命令,需率部突围苏州河畔,向南京方向撤退。
“……前面就是有枪林弹雨,你们也得往前冲,不准后退一步”,杨作源做战前动员令时,对着与敌人厮杀后仅存的六百多名士兵喊话。他以家国之论,触动士兵,但这也是312团在淞沪战场上的最后一次动员令。
时年35岁的杨忠国也参加了那次战前动员令,当时所有士兵,除执武器以外,背上还绑着一把大砍刀。
部队开拔到苏州河畔作战时,离前线10公里开外的后勤部里,杨忠国仍能听到刺耳的枪炮声,以及日本军队不停诱降的高音喇叭。不久,从苏州河畔附近逃难而来的居民告诉杨忠国,312团几乎全部阵亡。
杨忠国曾回忆,当时杨作源率领的团部不听日本人的诱降,冒着炮火顺利冲过敌人设置的第一道防线,快冲到第二道防线时,日军的飞机临近扫射,重炮轰击,“开过去的坦克也压死不少人”,团长杨作源身负重伤。
对这段历史颇有研究的文史爱好者丘山石(笔名)告诉东南快报记者,据从前线幸存的士兵回忆,当时为了不被日军生擒,杨作源让警卫员开枪将自己打死,警卫员不从,他便举枪自杀,与全团六百多士兵一起壮烈殉国。
此时,中国军队的撤退已经失去秩序,杨忠国给了逃难的市民一些盘缠,换上了便衣,一个多月后返回了尤溪老家。
为阵亡将士普度纸钱把天空都烧红了
杨作源战死的消息不久就传到了尤溪县杨家,当年杨国铭才四岁,家里还有三个兄弟,1937年底,当时的尤溪县政府给杨家600块银元的抚恤费。
次年,当地政府为了纪念抗日阵亡将士,请法师在城关关帝庙连续做了七天七夜的普渡。
“当时我哥去了,纸钱通宵烧,把天空都烧红了”,杨国铭说,他父亲早在得知部队将开往淞沪战场之前,便提前将家人安置回尤溪老家,并告诫妻子,“马上就要上前线了,不管自己有没有回来,都要把子女抚养好”。
杨国铭日后通过母亲回忆,那时的杨作源去意已决,面对妻子的挽留他回应,“先有国后才有家,把日本打败了,我们就能回家,打不败的话以国家为重,我还是要去!”
出身杂牌
杂牌军主动请缨抗日共赴国难
杨作源所属的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二师,是福建第一支奔赴抗日前线的地方部队,在淞沪一战中,歼灭日寇2000余人,但在面对日军飞机、重炮轰炸,4700余官兵九死一生,仅余400余伤员、后勤人员生还。
事实上,据时任五十二师警卫营营长的吴德均回忆,由于此前部队的迁徙演变,人员良莠不齐,1937年初,在国民党最初的军事部署中,认为五十二师为杂牌军,“战斗力弱,武器劣,无能与日对抗,只好留置闽浙边区维持治安”,这让将士们格外愤慨。丘山石表示,五十二师也多有黄埔军校及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毕业的将领,对于抗日一事,心气颇高。
师长卢兴荣也认为该部有二十多年历史,全师官兵“患难与共,追随有素”,于是主动请缨抗日,共赴国难,最终得到的批准,纳入国民革命军第十集团军刘建绪调配。
在编入上海战区总预备队序列前,卢兴荣对五十二师进行了汰弱留强的整顿,被遣散回家的兵员每人三十银元作为安家费,之后部队重新进行整编,六个团两个营缩成四个团加一个警卫营。
之后,警卫营被调入杭州航空总站建制,负责苋桥、衢州、长兴三个机场的防务。
守卫机场用轻机枪打掉三架敌机
吴德均回忆,当时日军除了派飞机轰炸机场之外,还组织了一批特务破坏机场周围的目标。于是他们便组织了一个“化装搜索队”,搜寻可疑分子并排除危险,八个月的执勤期间,他们解除掉日寇在苋桥机场埋下的六处炸弹,抓获日特务、汉奸共48人,从其身上搜到信号弹和各类手枪。
而在苋桥机场,有一次,警卫营接到上海情报,敌机三十余架向杭州起飞,吴德均命令士兵于树枝上架起六挺轻机枪,待敌机俯冲之际,予以射击,最终击落两架敌机,其中一架敌机坠地后驾驶员尚存,打死了警卫营两名士兵,但最终被他们击毙。吴德均回忆,当时“缴获日造昭和十七年式短枪一支和望远镜、轰炸目标图等”。
据尤溪县文史资料记载,八个月内,据苋桥航空总站统计,警卫营用轻武器共打下三架敌机,但自身被敌机扫射致死的共一百七十二人。
1937年10月,吴德均率470人加强营增援上海大场北角的战斗,士兵夜战偷袭夺回失去的阵地,但次日被上百架敌机和迫击炮连续轰炸达两小时,全营仅六人幸存,吴德均身负重伤。
大刀队夜袭敌营击毙1000多日军
除了守卫机场之外,一直到现在,卢部在淞沪会战上被人津津乐道的,是其三个团抽员组织的大刀队和专破电网工兵队。丘山石说,相对日军长枪配上刺刀,大刀相对灵活机动,适于夜间偷袭,大刀队成员都是队里的精兵强将,要配合其他部队夜袭敌营,出其不易割日军首级。
据尤溪县卢氏委员会会长、《尤溪卢氏文化志》的编者卢佳谋查阅相关资料得知,当时运用偷袭战术,大刀队和其他部队曾冲破日寇四重电网,第一次击毙日军1000多人,将丢失的阵地全部夺了回去。
吴德均还曾和丘山石回忆,卢兴荣的部下,一位名叫吴曲九的敢死队员,参加苏州河畔战役时,中途受了伤,他藏在尸体堆下,之后用大砍刀砍掉电网障碍,游过苏州河,才最终脱险。
由于日军拥有的武器装备和空军优势,“加上卢部战备工作、设施较差”,无论是增援上海罗店战场还是大场战场,卢部所在的阵地均很快陷入被动,抗战异常艰苦。丘石山曾到过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和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并查阅了相关史料,“战壕围成一圈,里面全部都是积水,排不出来,有的士兵甚至要站在凳子上进行射击”。
何人领导
卢兴邦叮嘱“不能丢尤溪人的脸”
卢部在淞沪会战的惨烈让师长卢兴荣悲痛不已。
事实上,卢兴荣所率五十二师,最先开始由其堂哥卢兴邦拉大,先后经改编、整编等,经历留闽第一师,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一独立师,福建省防军第三旅,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二师,到最终卢兴邦改任为蒋介石驻南昌行辕参议,卢兴荣任五十二师师长。卢佳谋说,卢部“有二十多年历史,相互之间感情颇深”,从前线回到福建时,卢兴荣曾对卢兴邦痛哭着汇报战况。卢兴邦曾在部队出发上前线之时,叮嘱过卢兴荣要勇敢抗战,“不能丢尤溪人的脸”。
卢兴荣的女儿、现年86岁的卢玉钗告诉东南快报记者,因为大部分时间,父亲都在外行军打战,自己关于父亲的记忆非常之少,除了挂在墙上的委任状,印象里,卢兴荣只回来过几次。但卢玉钗对父亲非常敬畏,“看到他一来,我和另外几个孩子都站着不敢动”,即便抗战胜利,卢兴荣也从没有跟自己讲起过淞沪会战上的点滴,更多的只是问问学习,问问成绩。
不和家人谈战争,这是卢家男子几乎自觉恪守的一个原则,卢兴邦的曾孙卢家辉告诉东南快报记者,卢家的家教甚严,“国事就是国事,家事就是家事,不能混为一谈”。据其曾祖母回忆,在生活作风上,卢兴邦严格要求子孙后代,米掉在桌面必须立刻捡起来吃掉,掉到地上一粒就要饿一餐,“出门在外的每人每年四套新衣服,没有经常外出的一年两套新衣服”。卢家辉说,这是硬规定,所有子孙都要遵守。
卢氏兄弟一生传奇世人褒贬不一
在尤溪县,人们会在茶余饭后谈起卢部抗战的惨烈、卢兴荣率部起义迎接尤溪解放的事迹以及卢兴邦等对于尤溪的贡献。
卢佳谋说,卢兴邦主政期间,辖区内大力倡导文化教育,先后在南平创办闽北中学,延平小学,福州协和大学,在尤溪先后创办公立师范学校、崇文高等小学等,全县共办有二十多所小学。但与此同时,卢氏兄弟饱受争议的“绑六委”及在双梅镇的烧杀劣行,一直被后人所诟病。卢佳谋经过多方走访,并向当时亲身经历的人员求证,认为民间关于烧杀的史实可能存在夸大的嫌疑,而因为其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卢氏兄弟成为民间热议的焦点,部分与事实不符的轶事也不胫而走,流传甚广。卢佳谋及卢氏兄弟的后人都认为,随意捏造不但对先人不敬,反而有悖历史正义,对历史人物,理当客观评价。
不过,在民族大义面前,卢部坚持去前线抗战的事迹仍然是尤溪子弟最常挂在嘴边的话题,在如今的尤溪县紫阳公园内,有专门纪念卢部参加淞沪会战的大型浮雕,靠近沈溪河,看着水流潺潺而过。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