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创始人周保中:曾被毛泽东赞"民族英雄"
周保中:戎马倥偬中写下百万字日记
作为东北抗联的创始人和领导人,周保中是一位传奇的革命者。1949年5月10日,毛泽东在北京会见周保中,第一句话就是:“我们的民族英雄来了。”
“哪管饥饿疲乏,断指裂肤,不顾暴风烈日,雷电雪雨,捐躯轻鸿毛,荡寇志不渝。”这是周保中对于那段历史的真实写照。
一条绳子绑来个参谋长
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地方党史研究所的尚金州为记者提供了《周保中文选》影印版,书中,周保中回忆了自己在东北被自卫军误认为“日本侦探”的遇险经历。
那是1932年的事。受中共中央派遣,周保中前往东北参加中共满洲省委工作,当时,党在东北提出“民族革命战争,武装驱除日寇,收复东北失地”的口号,在书记罗登贤的领导下,中共满洲省委派出大批干部到各地抗日义勇军中工作,同时积极筹建党直接领导下的抗日武装。5月9日,周保中在做群众工作时,被自卫军误作日本侦探逮捕。自卫军兵士们的抗日热情相当高,几次想把周保中“正法”,但周保中自信能用“抗日救国”四个大字说服他们。
自卫军将他押送至一位白营长处,周保中沉静而恳挚的态度说服了所有人,一下从阶下囚做了上宾,他到关外后破天荒第一次吃到了野味狍子肉。后来,他又被层层押送至自卫军司令部,到了会议厅,自卫军的将领们正在开会,一进门,周保中便行了个标准的军礼,吐露部分实话:“我不是日本探子,是从关里来的。听说你们抗日,我才奔你们而来。”当大家问他对东北局势有何见解时,他从世界形势讲到东北战局,并对自卫军应采取的救国方略提出了七个方面的意见。他入情入理的分析,有胆有识的见解,推心置腹的话语,深深打动了自卫军将领们,大家认定他为抗日好友,是“南方的高客”。
此后,救国军总司令王德林聘请周保中为总参议,周保中率部打宁安,攻安图,战桦甸,在战斗中冲锋在前,受伤不下火线,用真心诚意抗日的行动赢得了抗日民众的信任。一天,在总指挥部,救国军的吴义成指着周保中说:“从前,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个诸葛亮,如今,我们一条绳子绑来个参谋长!”
率部在五道岗痛击日寇
从1932年初到1945年秋,周保中在东北历任中共满洲省委委员和军委书记、中共吉东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军长、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兼政委等职。
在长期的抗日游击战争中,周保中特别注意斗争的方式方法,他试图让所有的抗联战士都意识到:抗日战争是一场长期的战争。因此,不断削弱敌人,壮大自己,巩固自己,才能为争取最后胜利创造条件。日寇对抗联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周保中和同志们长年过着餐冰饮雪、吃草根树皮的生活,而他们对日寇的打击是不间断的,敌人使尽各种伎俩,甚至悬赏“一两黄金一两肉”,也没能动摇周保中和他的同志们。在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马彦超的“周保中和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一文中,记录了他指挥五道岗截击战这一典型胜利。
1937年8月,周保中率警卫旅到达依兰东部地区。驻守依东孟家岗的日军骑兵部队频繁地出现在来财河一带,巡逻骚扰不休,妄图“围剿”我军。8月21日,日军黑石部队700余人的骑兵自孟家岗出动“讨伐”抗联部队。
敌军人数众多,武器精良,又是骑兵队,为了消灭这股敌人,周保中决定不正面迎敌,而是利用地形在半路设伏予以痛击。第五军警卫旅、第八军第三师及独立师共400余人在五道岗设下埋伏。1937年8月21日,早5时左右,由第八军政治部主任刘曙华、独立师政治部主任金正国率领第八军第三师骑兵和独立师骑兵共200名进至孟家岗附近,诱使敌人出动,将敌人引至五道岗东南通往七虎力河的大道上。上午10时许,周保中指挥警卫旅部队迅即进入预先勘察好的五道岗阵地,先放过敌先头部队。当日军骑兵主力完全进入我军伏击线时,周保中一声令下,占据五道岗南北高地的警卫旅部队在三里长的战线上突然向敌人一齐射击,发起了猛烈进攻。敌骑兵顿时秩序大乱,被打得无处藏身,死的死,伤的伤。战斗一直持续到下午3时30分,抗联部队全线发起冲锋、反击,将敌军包围,敌骑200余人拼命突出合围,遗下遍地尸体,向孟家岗方向落荒而逃。此战共击毙日军370余人,伤50余人,打死敌人战马200多匹,缴获大量战利品。
百余万字日记,其中有“八女投江”
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周保中一方面运筹帷幄,身先士卒,指挥部队行军作战,另一方面还以惊人的顽强毅力坚持写抗日游击日记达一百余万字,日记真实地记录了东北抗日联军创建、发展和取得最后胜利的历史。日记中,不仅记战事、记工作,还记录了一些趣事及所思所想,如1936年5月16日的日记记载了抗日联军生活的艰苦:“午餐,托炭窑工人代煮小麦,既非粥,亦非饭,焦黑难看,较猪食犹劣。戏问工人曰:‘此食狗吃乎?’答:‘不吃。’又问:‘猪吃乎?’答:‘猪不吃。’乃相笑视,俯就食,其色难看,其味恶难堪,然而亦足以果腹……”
1938年10月,周保中率部来到牡丹江西岸联络各部队,通过侦察副官张贵仁带来的几封书信,获悉“八女投江”一事,事后,他记下了130字的关于“八女投江”的史实记录,这段历史才得以流传至今。 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 魏雯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