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事变次日 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图书馆毁于炮火
对一个国家而言,文化的毁灭就像人被刺中心脏一样致命、一样难以挽回。在淞沪事变的次日,日寇便将炮火倾泻在东方图书馆——这座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图书馆上。斗转星移,昔日恢宏的东方图书馆如今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块纪念碑警示着人们不要忘记那段惨痛的历史。
东方图书馆遗址位于今天的宝山路584号上海市市北职业高级中学内。校舍环抱中的绿地里竖立着一块“上海文物纪念地”石碑,1927年,东方图书馆曾经是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工人纠察队总指挥部。
但如今校园内的学生和经过的路人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是一处文化圣殿旧址,是一个不能忘却的纪念。
藏书曾居全国之最
东方图书馆创办人张元济的孙子张人凤老先生告诉记者,著名实业家、藏书家张元济先生出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后,“求之坊肆,丐之藏家,近走两京,远驰域外”,以“开启民智、扶助教育”为目的,于1926年正式建立东方图书馆。
东方图书馆是一座钢筋水泥五层大厦,占地约3亩半,藏书规模当时为全国之最。据闸北区地方志记载,图书馆藏书总数计51.8万册,图表照片5000多册,其中有各种善本书5万余册,不乏稀有的精品,如《永乐大典》25册、绍兴刻本《春秋左传正义》等,还有各地地方志2.56万册,占全国地方志总数80%以上。东方图书馆每日下午和晚上向市民开放,1929年还采购新书数万册用于外借,年均进馆阅览人数为3万人。作家沈雁冰等许多著名人士都曾在此汲取文化养分。
日寇炮火吞噬馆藏
然而,这座东方文化宝库却毁于日寇的炮火下。
1932年1月29日上午10时许,从能登号航空母舰起飞的几架日本轰炸机呼啸着飞过宝山路上空,向印刷抗日教科书的商务印书馆总馆投下6枚炸弹,一路之隔的东方图书馆被蔓延的大火殃及。
2月1日上午8时许,日本浪人又冲入馆内纵火。火舌在图书馆内肆意蔓延,一直燃烧到傍晚的熊熊火焰把这座中国规模最大的图书馆吞噬殆尽!馆藏中,仅有5000册寄存在金城银行保险库中的善本古书幸免于难。
家住宝山路的杨先生当时住在苏州河边上的租界里,他回忆说:“当时火势很猛,天空中到处都飞扬着纸灰,连十里开外的租界里也飘落焦黄的《辞源》《廿四史》等书籍的残页,看到的人没有不心痛的。”
社会各界捐书捐款
东方图书馆被毁,直接经济损失达627.62万余元,更是我国文化史上一次浩劫。国民党中央委员孙科、孔祥熙、吴铁城,北平学术界人士胡适、蒋梦麟,以及在沪的英、美籍传教士百余人纷纷发表通电、宣言,谴责日军暴行。第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极为愤慨,激励官兵奋勇杀敌,以雪国耻。
眼睁睁看着自己多年的心血葬于火海,张元济的心情极为沉痛。张人凤说,当时祖父每次谈及这个话题都会流泪,并多次向家人和朋友表示,他想利用商务印书馆的财力,尽量将散落民间的善本收集起来,没想到这些书籍却在一夜之间被焚毁。
侵华日军海军陆战队司令盐泽幸一曾得意洋洋地说:“烧毁闸北几条街,一年、半年就可恢复。把中国最重要的这个文化机关焚毁了,它永远不能恢复。”
但盐泽幸一一定不曾料到,中国人民是不会屈服的,中华文化是不会灭绝的。张人凤介绍,东方图书馆被毁后,社会各界都希望重建,商务印书馆专门拨款收集图书。张元济号召员工捐款,并带头捐了1万元。社会各界也纷纷捐书捐款。虽然东方图书馆最终未能复兴,但暂存在威海路静安别墅里的许多新募书籍与幸存的部分善本书籍一起,在建国后被悉数捐赠或出售给文化部,收藏于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 本报记者 孙云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