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小说《雪莲日记》:记录辛亥扬州光复过程
《妇女杂志》第二卷第6号载李涵秋《雪莲日记》
市民杨先生告诉记者,他近日买到一本民国五年出版的《妇女杂志》,在小说一栏中收录了李涵秋著《雪莲日记》。《雪莲日记》是一部日记体文言小说,真实地记述了“武昌变乱”后满族女子雪莲的家庭变故,星莲、雪莲姐妹逃出南京城后沿途辗转至扬州的见闻感受。虽然字数仅有4万字,可以说是同样写辛亥革命的小说《广陵潮》的姊妹篇。
A
4万字《雪莲日记》
连载于上海《妇女杂志》
提到李涵秋,其代表作《广陵潮》最为人熟悉,而《雪莲日记》却鲜有人提及。因为这本小说只发表在期刊上,未正式出版过,杨先生所收藏的是《妇女杂志》第二卷第6期。
李涵秋研究学者伍大福先生曾研究过这部未出版的小说,文言长篇小说《雪莲日记》1912年发表于汉口《大汉报》,1915年又连载于上海《妇女杂志》,别题《江东烽火实录》,署名为“雪莲女士(史)原著 江都李涵秋润词”,分别见于《妇女杂志》第一卷第七号至第十二号,第二卷第六号、第七号,计约四万字。
“《日记》从宣统三年(小说中误作二年) (1911年)八月二十日(农历)记起,直至次年(壬子年)二月初八日结束。”伍大福说,小说主人公雪莲姓钮祜禄氏,父乃中书衙门之笔帖式,薪俸不足以养家,母女3人投靠江宁为官的叔父康安。她们听说“武昌变乱”的消息后,寝食难安。雪莲未婚夫的父亲鸿毅在金陵巡防营中担任管带,母亲决定嫁出雪莲以避祸。鸿毅因满人身份被新军徐统制所杀,其家老少五口害怕受辱,煮了一锅毒粥自杀,只有长子、雪莲的未婚夫安维屏远在吉林,幸免于难。雪莲忍悲安葬翁姑后,叔家弃母女3人而奔沪避难,她们只得随刘嫂去常熟乡下,途中母亲因受枪声之吓从墙头摔死。常熟纷乱,雪莲思去上海。莲到上海后,读报上启事,得知叔父在山东,又读到连载小说《广陵潮》,感到未婚夫在扬州。于是雪莲先去扬州,未婚夫不在,就去拜访叔家当年的家庭教师瞿慕芳,得知叔父已迁京,听从瞿的劝说,留在扬州,进了瞿任教的坤敏学校读书。
B
《广陵潮》之后
日记体小说真实反映辛亥生活
李涵秋是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当时被誉为“社会小说巨子”、“海内三大家”之一,其作品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表述风格也各有特色。其中《广陵潮》和《雪莲日记》均以辛亥革命背景下的社会生活为题材,《广陵潮》写扬州,《雪莲日记》则以日记体记录辛亥见闻。
1904年至1909年,李涵秋在武昌做家庭教师。当时的武汉三镇的报刊业也较发达,革命派极为活跃,可以说是近代各种社会思潮的交锋集会之地。涵秋返扬后,受聘于两淮高等学校,充任国文历史教员,同时写作《过渡镜》(后易名为《广陵潮》)以应汉口《公论新报》连载之用。扬州光复后,他也应邀出任民政署秘书,但不满“署中办事人秩序凌躐”,不久就辞职了。这部《雪莲日记》也是反映辛亥题材的小说,作者站在“被革命的对象”——满人的立场来写满人的遭际。
“日记的方式来写小说,感觉很真实。”伍大福说,《日记》一改“新小说”里第一人称“我”的配角地位,把叙述者“余(雪莲)”提升为小说的主角,用“雪莲”的视角,来讲述真实的故事。
C
多次写到扬州
详细记录
扬州光复全过程
这部《雪莲日记》中,详细真实地记述了“武昌变乱”后满族女子雪莲的家庭变故,星莲、雪莲姐妹逃出南京城后沿途辗转的见闻感受。小说中多次提到扬州,并且详细记录了“辛亥扬州光复”的真实过程。
“(1911年11月)十七日,光复扬州,夫他处之光复也,或缘官吏之反正,或以军人之倡议。独至扬州乃光复于一无赖流氓之孙天生,其事迹甚奇,琇姊为其乡人,嬲吾略志之于此,以成信史。其实已阑入余日记范围外业,先是沪镇光复之信,传至扬州,而扬州之盐运使及知扬州府事,适为吾旗人增公韫,嵩公峋,居人惶惧,较他邑为甚……”这段900字的文字收录在《妇女杂志》第1卷第9期。小说中所写,与扬州史学界考证基本一致,唯一不同的是时间。据史料记载,辛亥扬州光复的时间为11月7日,而小说中却写成了11月17日。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