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镜泊湖伏击牺牲7人毙伤3500日寇?争议不断
“墙缝”战场留下的弹痕(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墙缝”战场遗址(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专家:战役基本歼灭日本关东军天野部队等数千人 实为“抗战第一大捷”
经过国内多位专家学者历时多年研究,最近形成观点:1932年3月由共产党员李延禄直接指挥的“镜泊湖连环战”,5战4胜,基本歼灭了日本关东军天野部队等数千人,是“抗战第一大捷”。特别是“墙缝”战斗创造了自“九一八事变”以来日军伤亡人数最多、我方损失最小的战斗纪录。但多年来,关于“镜泊湖连环战”的真相一直在争议中探索。
据新华社电
记者周长庆 张颖 姜明明 孟含琪
2014年,曾在中国社科院工作的李丹钢副研究员和吉林省退休干部李刚经过8年考证研究,出版了《中国抗日战争镜泊湖大捷之谜》(以下简称《镜泊湖大捷》)根据该书的考证,记者又采访了多位知情人、研究者和专家,了解到“镜泊湖连环战”的历史。
“墙缝”伏击 手榴弹显神威
“九一八”事变后,驻吉林省的东北军王德林营长率全营官兵起义抗日,成立“国民救国军”并任总司令,中共派王德林旧友、共产党员李延禄去帮助他,担任参谋长。李延禄在军中建立了由我党秘密领导的补充团并兼任团长。救国军1932年2月连克敦化、额穆和蛟河三县,队伍壮大到数千人,关东军司令部急调天野第十五旅团等部,号称“万人大队”,从敦化向镜泊湖地区“征讨”。
李延禄说服了王德林,准备利用有利地形在“墙缝”伏击日军。他们用马匹往返多次,把救国军中全部库存的手榴弹运到伏击地点。李延禄率我地下党员为骨干的700名补充团战士,于1932年3月13日清晨打响了战斗。
“墙缝”位于牡丹江入口处的“小龙湾”,过去河边的山坡光秃无树,沿河5里长都是高过人头的岩石壁,时断时续,被当地人称为“墙缝”。“墙缝”和牡丹江之间的道路是日军入侵的必经之路。李延禄率补充团战士埋伏在岩石后,扼守30多个缝口,以充足的手榴弹为主要武器,不断地消灭一波又一波向上冲锋的日寇。专家表示,战斗持续十个小时,我军仅以牺牲7人的极小代价,毙伤日军至少3500人。
墙缝战斗之后,李延禄又在“松荫(乙)沟”组织火烧伏击战,加上日军身上和马匹背上的弹药遇火爆炸,伤亡达数千人。专家表示,逃出火网的残兵只有数百人,后来经过多场后续战斗,天野部队成功西逃的不足百人。
事实虽在争议不断
“这场战役是真实可信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研究员张量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彭训厚说。
李延禄在回忆录中描述:“日军打扫战场时将尸体堆成三大垛焚烧,我们总计得到被烧毁的枪筒残品1500余件,给新建的兵工厂修理;搜出完整无缺的三八式步枪2000多支,装备了补充团的后备军。”
此外,先后任抗联五军军长、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中国抗联教导旅旅长的周保中,在1960年所写的《东北人民抗日战争概括》中提到“镜泊湖歼敌天野部队7000人”。
但多年来,关于镜泊湖连环战,党史、抗战史研究者的争议一直存在。
在《中共黑龙江党史大事记》和《中共牡丹江市党的历史活动大事记》中对镜泊湖战役的记录均为:“抗击上田支队,歼敌七八十人。”
专家们建议,应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将此战作为党史、军史、地方史研究的重大课题,组织相关专家成立高层次联合调查考证组,还原历史真相,以告慰先烈英灵。
原因:
两抗日武装争功 相约沉默
后来担任东北抗联四军军长的李延禄,从1960年开始口述历史,著名作家骆宾基负责整理,历时19年,出版了《过去的年代——关于东北抗联四军的回忆》。书中,据他回忆,此战之后,国民救国军和当地另一支重要抗日武装李杜领导的“抗日自卫军”因相互争功而达成一致:都不发表和上报这一辉煌战绩。
1933年,当时坚决反对对抗天野“万人大军”的国民救国军副总司令孔宪荣,为助募捐,在广州编印的《国民救国军抗日血战史》,只字不提李延禄指挥的“镜泊湖连环战”,而是大力吹嘘自己在南湖头伏击日军的战绩。他胡编乱造的这些东西,被后来一些疏于考证的研究者误作为描述“墙缝战”的依据。而更重要的是,日本关东军司令部为掩盖天野旅团在镜泊湖地区遭遇的巨大失败,刻意编造了《满洲事变作战经过概要》,隐瞒天野部队曾到镜泊湖的史实,仅提后来增援天野的“上田支队”,从而长期混淆了视听。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