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德国人曾对华沙进行了有计划的抢劫破坏
库尔斯克战役,T-34坦克和红军战士。这是著名摄影师马克·马尔科夫-格林伯格的作品。
携着大胜的余威,苏军向西发动了进攻,收复了许多地区。德军虽然新败,但战斗力仍然很强。曼施坦因元帅杀了一记漂亮的回马枪,于1943年3月15日重新夺回哈尔科夫。这是德军在东线的最后一次重大胜利。
接下来的春季,战场上出现了带有一些诡异性质的平静。德国已经处在战略颓势之中,为了重新夺回主动权,必须获得一个巨大的军事胜利。德军将领研究地图,发现在曼施坦因元帅的南方集团军群和克鲁格元帅的中央集团军群之间有一个以库尔斯克为核心的巨大突出部,深深楔入德军战线,于是决定在这个突出部的根部发动钳形攻势,合围突出部内的苏军,抹平战线。这个由曼施坦因元帅制定的作战计划被命名为“堡垒”计划。
苏军这一边,一部分将领主张先敌动手,主动进攻。但是最后斯大林还是采取了朱可夫元帅提出的策略:以大纵深的坚强防御消耗德军的突击力量,然后再以预备队发动全面反攻。德军的空中侦察表明,苏军已经预见到了德军的进攻企图,构筑了坚固的阵地,拥有强大的兵力。而德军兵力则处于劣势,尤其是缺乏重型的坦克装甲车辆。在苏联战场,由于地域广袤,双方空军实力相当,任何一方都不能完全掌握制空权,所以地面作战的胜负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坦克战来决定的。这是东线的一个特点。所以,坦克质量的优劣,数量的多寡,就成为了一个生死攸关的大问题。
德国研制出了“虎”式重型坦克,这种坦克重达56吨,拥有厚重的装甲和大威力的88毫米火炮,在与苏联T-34坦克的正面交锋中占绝对上风。德国还借鉴了苏联T-34坦克的优点而开发出了全新的“黑豹”坦克。但是这两种坦克都太少了,为了等待工厂生产出更多,德军不得不把发动战役的时间推迟了2个月。
到了战役发动时,德国人集中了80万士兵,约30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约1万门野战炮和迫击炮,2000架飞机。而苏军则达到133万人,近35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2万门野战炮和迫击炮,约2900架飞机。从数量上来说,苏军占据优势,不过德军装甲部队包括422辆重型战车:133辆“虎”式坦克,200辆“黑豹”坦克,89辆“斐迪南”重型坦克歼击车。苏军坦克完全不是它们的对手。
7月5日,德军发动进攻,战役正式开始。双方主力都集中在突出部的根部,所以一上来就是钢铁碰撞的恶战。北线进攻的是德中央集团军群莫德尔将军指挥的第9集团军,与之对抗的是罗科索夫斯基大将指挥的苏联中央方面军。南线进攻的是德国曼施坦因元帅的南方集团军群,与之对抗的是苏联瓦杜丁大将指挥的沃罗涅日方面军。苏联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后方是科涅夫的草原方面军,作为预备队。朱可夫元帅坐镇指挥整个战役。数千辆钢铁怪兽在草原上奔驰、怒吼、互相撕咬,双方都承受了巨大的损失。在苏军的顽强抵抗下,德军的进展十分有限。7月9-11日,莫德尔发动最后一次进攻,仍然受挫。激战多日,北线德军只前进了10-12公里。
南线德军实力更强。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冲向奥博扬,苏联沃罗涅日方面军奋力抵抗,激战数日,挡住了德军的攻势。霍特无奈之下,命第2党卫装甲军转而攻向东北面的普罗霍罗夫卡,防守那里的是苏军坦克专家罗特米斯特洛夫中将指挥的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7月12日,苏德双方共有1500余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在普罗霍罗夫卡激战,这次战斗作为人类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坦克战,成为一个传奇而永载史册。苏联坦克群不要命地冲向德国坦克,以巨大的损失拉近距离。在近战中,德军坦克的厚重装甲也失去了安全性,照样被T-34击穿。战至黄昏,战场上到处都是冒烟的坦克残骸和烧焦的尸体。德军狂奔的步伐被阻挡住了。德军又勉强进攻了几天,无所收获,被迫停止了攻势。
英美联军于7月10日在意大利西西里岛实施了登陆作战。希特勒决定抽调东线部队去弥补薄弱的意大利战线,因此打算停止“堡垒”作战。曼施坦因强烈反对,但是在战场上又占不到什么便宜。7月15日,德军统帅部决定将曼施坦因的部队撤回原阵地。
苏军虽然损失三倍于德军,但是后备实力雄厚,仍然可以按照计划发动反攻,收复了奥廖尔、别尔哥罗德和哈尔科夫。此役德军元气大伤,再也没有力量发动大规模进攻了,只能采取战略守势。苏军科涅夫元帅有一句著名的评语:“库尔斯克战役是德国装甲兵这只天鹅临终前的最后一声鸣叫。”战争的天平彻底倾斜了,此后苏军完全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庞大的俄罗斯“蒸汽压路机”开始不断向西碾压德军。
随着战争进程的推移,苏联在人力和物资方面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地展现了出来。苏联在战前所进行的两个半五年计划所打造的重工业基础,在战争中显示出了无与伦比的价值。苏德双方工业的风格也是不同的。以坦克为例,德国“虎”式坦克的威力极大,工艺极其精良,但是也正因为太精良,结构太复杂,影响了生产速度和产量。在整个战争中,“虎I”型坦克一共只生产了1355辆,而后续的改进型“虎II”(“虎王”)坦克则只生产了489辆。而苏联则一以贯之地以生产T-34系列坦克为主,并简化生产程序,不断加强性能,以大规模生产的数量取胜。在整个战争期间,T-34系列坦克一共生产了5万多辆。最终的结果证明,苏联模式胜利了。红军的滚滚铁流,最终淹没了日耳曼武士的战车。
1943年下半年,红军一直在向西进攻,与德军决战于第聂伯河。曼施坦因且战且退。11月7日,红军收复乌克兰首府基辅。
1944年,红军对德军进行了“三次打击”:
在北方,1944年1月27日,苏军解除了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包围。这座英雄的城市被围困了两年半,60万军民死于饥饿和轰炸,但是始终坚守不退,牵制了大量敌军。
在乌克兰,苏军越过第聂伯河继续向西猛攻。3月26日,科涅夫元帅的部队到达苏联与罗马尼亚的边界普鲁特河。30日,曼施坦因和克莱斯特两位元帅被希特勒解除了集团军群司令的职务。
在更南边,托尔布欣将军指挥的乌克兰第4方面军经过苦战,攻入克里米亚,于5月9日解放了塞瓦斯托波尔。
在“三次打击”之后,苏军又于6月22日发动了白俄罗斯战役,也就是“巴格拉季昂”行动。德国中央集团军群被合围,最终崩溃了,有30万到35万德军士兵阵亡或被俘。苏军收复了丢失的国土,继续向西攻入波兰,抵达维斯瓦河边。
波兰历史上多次被俄罗斯侵略、瓜分,人民对苏军的再次到来并不很欢迎。其最强大的抵抗组织“国民军”希望在苏联红军到达华沙并建立一个共产党政府之前就发动起义,自己解放首都,以建立亲西方的民主政府。8月1日,华沙人民发动了起义。起义遭到了德国人的血腥镇压,而苏军就在不远的地方隔岸观火,并没有真正施以援手。德国人对华沙进行了有计划的抢劫和破坏,华沙成为一片废墟。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