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文体新闻

百年天主教堂露德堂:传教士曾在此偷钻矿藏探井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4-2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璧山区露德堂,一位教众在教堂内祷告。记者 崔力 摄

  在璧山县正兴镇金堂湖畔,绿树掩映中隐约可见一座哥特式建筑,这便是闻名遐迩的天主教堂——露德堂。

  作为国内现存的5座“露德圣母教堂”之一,也是西南地区保存得最为完好的一座天主教堂,从1902年建成至今,露德堂已历经百年沧桑。在去年经过保护性修缮之后,如今,这座充满神秘感的教堂重新对外开放。

  传教士身兼“寻宝”任务?

  教堂修建之初,传教士曾经狂掘48口井

  如今,漫步在露德堂四周,还能看见其建造之初留下的两口水井。但是在当地老百姓的口中,却流传着当年传教士在露德堂打了48口井的故事。

  一个小小的教堂为什么要打这么多口井?

  根据记载,璧山露德堂是由法国传教士利用庚子赔款,在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开始按照法国露德小镇的教堂仿建的,最终在1902年建成。

  实际上,当时在璧山县城曾经有过一座天主教堂,但是后来被焚毁。为什么传教士们不在原址上重新修建一座教堂,而是要把新教堂修到距离县城几十公里外的地方?

  对这段历史有相当研究的正兴镇退休老教师黄仁惠告诉我们:“当时的传教士除了传教,还有其他的政治和经济目的。我们这块地方,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把教堂修在这里,也便于传教士们开展矿产探测。”

  传教士在教堂周边打了48口井的故事从侧面也印证着黄仁惠的说法。“一个小小的教堂,有必要掘这么多井吗?他们肯定是在偷钻矿藏探井。”

  不管掘48口井的传闻是真是假,解放之后,地质部门的确在正兴及周边的丹凤地区发现了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并在上世纪70年代进行开采,这也使得璧山成为我市最早用上天然气的地区之一。

  百年前就开始利用声学光学原理?

  教堂的石柱没有影子,相隔数十米说话仿佛就在耳边

  哥特式风格的露德堂主体建筑高大壮观,富丽辉煌;附属建筑又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紧密结合,相得益彰。记者在主教堂一旁的牧师住所发现,二楼的走廊围栏,居然是用的青花瓷栏杆。而最让人惊奇的,还是主教堂中光学和声学的完美运用。

  露德堂主教堂约600平方米,石柱、石墙,中间是一个开阔的蓝色弧形穹顶,两边两个弧形穹顶稍小,宽阔的大堂由两排大石柱支撑——按照当地人的说法和资料介绍,这些大石柱是没有影子的。

  为了印证这个说法,我们进入大厅实地查看。果然,教堂里的桌椅和人都有光线照射留下的阴影,而这些八菱形的石柱却没有一点阴影。

  就在我们迷惑不解的时候,旁边的一抹阳光恰好照射到一根柱子上,我们也就此发现了一丝纰漏,在这个时候,柱子还是有影子的。而与此相比,其它晒不到阳光的石柱,依然没在地上留下一丝阴影。看到这里,我们不禁啧啧称奇。

  “这种设计很巧妙,设计师肯定是考虑到了柱子的安放位置,然后运用了独特的采光设计。”正兴镇统战委员张世会告诉我们。

  之后,我们又在大堂内体验了一次“千里传音”的效果。我们分别站在教堂相距几十米的两个尽头,然后用平时的音调说话,结果彼此都能听得非常清楚,就像是面对面一样。

  这个原理我们现在大多都知道——弧形穹顶的设计有聚集声音的效果。如今,很多大剧院和电影院,都采取了这种设计方案。但是,在100多年前修建的露德堂就已经运用了这些声学和光学原理,还是让我们感受到当时设计师的良苦用心。

  存世百年教堂何以保存完好?

  租用给学校当校舍,才得以幸存

  在十年动乱期间,这座显然应该被“打倒”的建筑,为什么能幸免于难?“是学校拯救了露德堂。”张世会说。

  据了解,解放后露德堂一度被用作粮仓,1957年,正兴中学租用露德堂作为教学用地,直到1989年,正兴中学才归还了教堂现存的全部建筑物。这也是露德堂保存之完整、在全国都少见的重要原因。

  目前,露德堂已被列为市级文保单位,由市天主教爱国会管理,璧山天主教爱国会使用。近几年,作为西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天主教堂,露德堂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前来参观的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因为其洋溢的西方情调,露德堂如今也成为一些婚纱摄影影楼的外景地。

  小贴士

  从重庆主城出发,经成渝高速在丁家下道,然后沿路标前往正兴镇。金堂湖距离正兴镇镇中心约两公里,可驱车前往,湖畔漂亮的欧式哥特建筑便是露德堂。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