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文体新闻

抗日名将王铭章之子回蓉祭父 因誓死保卫滕县牺牲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4-2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3月17日,王道纲在王铭章墓园祭拜父亲。

  王道纲老人深情凝望父亲的墓碑。

  后人祭拜王铭章。

  去年,王铭章被列在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抗日英烈名录中

  去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其中,川籍抗日英烈占12名。其中既有被誉为“中国空军四大天王”之一,有“空中赵子龙”美誉的四川芦山人乐以琴,也有誓死保卫滕县而牺牲殉国的国民革命军陆军第41军122师师长王铭章等。

  今年,89岁的王道纲回蓉祭父,“在有生之年,实现了一个心愿。”

  3月17日,在新都区新桂湖公园内,王道纲拄着拐杖,在亲人搀扶下来到王铭章将军墓前。老人伫立良久,再向墓碑深深鞠躬。

  王道纲,今年89岁,是抗日将领王铭章最小的儿子。过去31年,每年的3月17日,亲属们都会专程赶来为王铭章祭奠。去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抗日英烈,王铭章位列其中。王道纲向侄女周旭蓉感叹,“在我有生之年,实现了我的一个心愿。”

  祭父/ 89岁老人丢下拐杖对着墓碑深深三鞠躬

  王铭章育有三子一女,王道纲是他目前唯一在世的子女,1949年之后,他与母亲叶亚华前往台湾。王道纲终身未娶,一心向佛,如今在台湾台北新北寺生活。而王铭章其余的孙辈,也大多退休散居成都、重庆、湖北等地。

  3月6日,王道纲乘坐飞机从台湾专门赶往成都。他说,自己也不知道,以目前的身体状况,自己还能这样来看父亲几次。

  戴着黑色帽子、身着防寒服,王道纲佝偻着腰,拄着拐杖,在亲人的搀扶下,一步步走上了墓园周围的小道石阶,来到父亲墓前,久久伫立凝望着墓碑。他把拐杖递给家人,双手合拢,对着父亲的墓碑深深三鞠躬,并献上鲜花。他拄着拐杖,本还想努力走上墓碑前的石阶,这样就可以离父亲更近一步。但是由于石阶太陡,家人劝阻了他。

  王道纲带领着家人一起诵经,寂静的墓园里,诵经声久久回荡。

  忆父/家教严格从小学习“仁义礼智信”

  王道纲说,父亲去世得早,早年的好多事情都已经记不太清。在他印象中,父亲王铭章是一位慈父,可是家教甚严。

  “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被要求学习《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国文经典。”王道纲说,从这些经典中他们学习到了做人的基本态度、基本礼仪。“这些美德给我们从小就打下了基根,长大后也一直记住。”王道纲说。

  王铭章的外孙刘从远回忆起外公外婆(王铭章原配周华裕),热泪盈眶。“我小时候就跟外婆最亲,她教我们做人一定要讲‘德’。”刘从远说,外公王铭章在外征战,外婆就在内持家。有一次,周华裕叮嘱了他下午要去挑水,但因为贪玩,刘从远忘记了这件事。外婆回来准备做饭,一看缸子里没水,立马把刘从远训斥了一顿,“这是最简单的事情,必须做好!”

  做人本分,讲究仁、义、礼、智、信,是刘从远、刘恒志、刘娅玲三兄妹从小在外公外婆那儿接受的家教。刘从远对外婆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抬头三尺有神明”,从小严格的教育让他们都很有出息,刘亚玲曾担任过湖北赤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现在,他们都退休生活在重庆。

  “善视儿曹,以积年薪俸所蓄,酌留赡家及子女教育之资,余以建公益事业。”

  王铭章殉国 家属遵嘱捐建学校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时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41军122师师长的王铭章主动请缨,从川陕公路出发,奔赴抗日前线。年底,徐州会战拉开帷幕。位于津浦铁路北线的滕县,是日军向南攻击徐州和台儿庄的必经之地。王铭章临危受命,指挥41军两师共5000余官兵固守于此。

  1938年3月15日开始,日军开始加派兵力向县城发起大举进攻。面对拥有飞机、坦克、大炮以及兵力十倍于己的强敌,川军士兵靠着川造步枪大刀和手榴弹,血战死守了三昼夜。3月17日,敌军陆续增援,危难时刻,王铭章拿着手枪亲临西城最高处指挥督战,不幸被子弹击中腹部,最终因伤势过重殉国。他们的坚守,为之后的台儿庄大捷奠定了基础。4月6日,他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

  出征前,王铭章曾对家人嘱咐:“誓以必死报国”,今后要“善视儿曹,以积年薪俸所蓄,酌留赡家及子女教育之资,余以建公益事业。”

  王铭章殉国时,其5个子女最小的不满一岁,最大的也只有13岁。担负着抚养遗孤的两位夫人周华裕和叶亚华决定遵照其遗愿,捐出德阳、绵竹、郫县、新都等地田产613.6亩、所收租谷859.63石以及1.2万银元的抚恤金,建立“私立铭章中学”,也就是现在的新都一中前身。

  战死沙场军装上留7个枪眼

  王道纲告诉记者,得知父亲阵亡时,他才十岁左右,“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难过。”

  他说,父亲誓死坚守的滕县之役,相当惨烈。“滕县当年已经成为了一片焦土,当时上面的命令要父亲死守滕县3天。从3月14日到17日,已经过去了三天多。但是直到17日下午3点半,仍然没有接到撤退的命令。军令如山,父亲带领将士们死守滕县,最终牺牲。”

  1938年3月17日晚上,听说滕县失守父亲阵亡,刚开始他以为这只是谣言。然而第二天,收听广播他才知道父亲真的牺牲了,全家人抱头痛哭。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一将功成万骨枯……”王道纲缓缓吟诵着诗句,声音有些颤抖。“年少失孤,你说是怎样的心情?复杂,遗憾。”

  王道纲说,父亲阵亡半年后,遗体才被运回成都。“我没有看到父亲最后一眼,当时的棺椁已经密闭,不允许打开。”他注意到在棺椁的后面有一个透明匣子,父亲的军装穿在一个木头人上面,供大家悼念。他记得很清楚,军装上有7个血迹斑斑的弹孔。母亲叶亚华生前曾讲述,父亲军装腹部的7个枪眼,是被日军用机枪打的。

  “战争就是求正义,难免要牺牲很多人。”王道纲说,父亲为了国家而牺牲,抛头颅洒热血,十分悲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