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成都形成正月初七游杜甫草堂、吟诗拜杜习俗
□刘晓凤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中国人情感最紧密的连接纽带。几千年来全国各地形成各具特色的迎春习俗。成都的迎春习俗也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除了传统的庭前爆竹、拜贺新年、贴春联、门神之外,纪念诗圣杜甫也成为重要内容,集中体现了成都文化包容的特征。为避战乱杜甫携家眷于公元759年腊月来到成都,一家暂居浣花溪畔古寺,度过了在成都的第一个春节,“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家人如何过春节杜诗中没有直接描写,但是“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杜甫《酬高使君相赠》),故友邻居赠送一家过节的起居用度,简单却充满温暖,思乡也感念人情可贵。
杜甫的到来,打开了自己人生的一扇窗户,也为成都带来了不同的文化气象,尤其是深刻影响成都的春节习俗。与诗人关系最为密切的中国传统节日——人日(正月初七),是成都人重要的节日,因杜甫、高适酬唱而增加了祭拜诗圣、草堂吟诗、怀念亲友的文化内涵。历经风雨一直保存至今的诗人故居——成都杜甫草堂,是成都“人日”节俗活动的载体。最初是文人墨客和成都人民的自发纪念,逐渐有成都地方官员的提倡组织,人日游草堂习俗逐渐定型,据傅崇矩《成都通览》记载,到清代成都已经形成正月初七人们游草堂、吟诗拜杜、踏春赏花的习俗。人日集中体现节日的教育、传承文化功能,是成都百姓重要的文化节日。由于历史原因“人日游草堂”活动曾一度中断。1992年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与四川杜甫学会共同恢复“人日游草堂”节俗活动后,人日游草堂活动重回成都人的生活,人们到草堂拜诗圣,诵杜诗,赏梅花,猜灯谜,画梅花妆,品七菜羹,体验传统游戏……最近几年成都杜甫草堂又推出拓印、兰花知识、盆景制作、对联赏析等传统文化体验课程,让小朋友和观众能亲身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成都迎春的另一颇有历史渊源的重要内容是赏花,成都是有名的“花城”,在唐代已经逐渐形成“花会”。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期间,植梅种花,在诗中多次提及成都人种花情况“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西郊》),“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月晓已闻花市合”(唐代肖遘《成都》)。到宋代陆游有诗“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梅花绝句》),描写诗人狂放性格和成都青羊宫一带种花风气之盛。清末四川劝业道主管周善培利用成都人每年春季在浣花溪一带郊游的传统习俗,把振兴实业和新春游乐结合。在花会上,除了各色时令花卉,商贾云集,川剧、散打评书、杂耍、皮影戏表演,吹糖人、转糖饼、捏面人等各种民间手艺都在此展示,热闹非常,之后又增加鸟市、书市、书画艺术展销等内容。人们赏花,看表演,品尝成都小吃。花会地点几经变易,今固定在文化公园。
在成都过春节,选择颇多,可以看灯会,逛庙会,踏青游园……而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之后,对文化的需求不断提升,在“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双重影响之后,开始回望传统,人日游草堂纪念杜甫,受到格外重视:走进草堂,享受宁静,拜祭诗人,休息身心,反思生活……
诗圣杜甫是成都迎春中的独特风景,为成都的春天带来与众不同的文化意味,他接受人们的审视膜拜,联系传统与现代,沟通历史与未来。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