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文体新闻

曹魏时代曹娥碑阴隐语开灯谜先河 曹操杨修同猜中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4-2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我国民间素有元宵节“观灯猜谜”的习俗。吃元宵、赏灯会、猜谜语是这个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目。这个春节,央视播出的《中国谜语大会》再一次把大家的目光聚焦在了猜灯谜这项民俗上。

  而古往今来,关于谜语的故事、灯谜还不在少数。 江南时报记者 黄勇 程岚岚

  谜语的前世

  萌芽

  奴隶社会里用来暗示的语言

  百姓用“时日曷丧?予以汝偕亡”隐喻夏代帝王夏桀暴虐

  南京市职工灯谜协会隶属于南京市总工会工人文化宫管理,该协会秘书长蔡鸣告诉江南时报记者,最初古人在彼此交流时,因为某些特殊原因把话不方便直截了当地说出来,便生出了一种暗示性语言。“这便是‘谜语’的前身隐语最早的形成过程。”

  据史料记载,早在奴隶社会,先民们就已经开始用隐晦曲折的歌谣来表达思想感情了。夏代帝王夏桀暴虐无道,民怨冲天。桀曾说过:“我有天下,如同天之有日,日亡我就亡。”那时的老百姓不敢明言,私下里就用隐语发泄怨怒之情:“时日曷丧?予以汝偕亡。”意思是说:“太阳啊,你什么时候才丧亡呢?让我和你一同去死吧!”这首歌谣,在《书经》“汤誓篇”中就有记载,它也可以说是我国谜语的最早萌芽。

  而有文字记载的所谓“曲折隐喻”的语言现象,最早则出现在黄帝时代《弹歌》诗里的“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即隐示人们制作弹弓、猎杀野兽的情形。据该谜友介绍,在春秋战国时期,这种谜语的雏形已十分流行,并有了名称,叫“廋辞”和“隐语”。

  先河

  曹魏时代曹娥碑阴隐语开文义谜先河

  曹操和杨修同时猜中“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寓意

  蔡鸣为江南时报记者梳理了一番谜语的前世今生。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个文义谜大概要算东汉蔡邕的曹娥碑阴隐语了。其离合字谜的方法,也被认为是开了灯谜即文义谜之先河。

  “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谜语,是在曹魏时代真正形成的。”蔡鸣说,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一书,记载了有关三国时两个著名人物——曹操和其主簿杨修的几则谜语故事。

  浙江上虞的曹娥碑,记录的是东汉时一个叫曹娥的孝女投江寻父的故事。曹娥的父亲曹盱,在一次祭奠海神时,落水而亡。其十四岁的女儿曹娥不相信父亲已死,投入江中寻父,五日后父女俩的尸体相拥一道浮出。上虞县令被曹娥的孝义所感动,遂令其弟子邯郸淳记录此事并勒石为碑。东汉大文学家蔡邕读后题了八个字,表示了对此碑的评价:“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这八个字被补刻在了碑的背面,却无人懂得它的意思。

  路过曹娥碑时,曹操问杨修:“你能解出这八个字吗?”杨修说:“我能解出来。”走了三十里路,曹操才说:“我已经想出来了。”随即二人将猜到的答案分别写在纸上。杨修解释说:“黄绢,指有颜色的丝织品,合成绝字,幼妇就是少女,猜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儿子,猜字为好;齑臼,也就是盛装和研磨姜、蒜、韭菜等调味料的器具,它每天接受的都是辛辣之味的东西,所以是受辛(辞的繁体为“受辛”)。所以谜底是绝妙好辞,是蔡邕用来赞颂才子邯郸淳为曹娥碑写的碑文的。”曹操答案一样,但却感叹自己的才华和杨修的差了三十里。

  兴起

  “灯谜”诞生于南宋,将民间谜语和灯谜区分开

  北宋时王安石曾在南京和好友元宵节猜谜助兴

  “谜语”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谐隐》。刘勰认为,谜语就是由“隐语”发展来的。

  而灯谜的起源则要追溯到宋代。这个朝代,是谜语迅速发展的又一个时期,社会上出现了一批专业猜谜语的谜社组织,而到了后来的南宋更是诞生了“灯谜”。

  在北宋一年的元宵节,大文学家王安石的好朋友王吉普来访南京,席间,王安石说:“今天是元宵节,我出一谜助助兴——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

  王吉普想了想,没有说出谜底,却对王安石说:“这样吧,我也出一谜助助兴!”说着,吟出一谜:“东海有条鱼,无头亦无尾,去掉脊梁骨,便是你的谜!”王安石不禁微微地笑了。原来,二人所出灯谜的谜底均是“日”。

  南宋文学家周密则在《武林旧事》中云:“有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这“藏头隐语”,就是指谜语。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称为灯谜。

  这也意味着,南宋时猜灯谜就已经成为元宵节的一种游戏方式了。中华谜语从此开创了民间谜语和灯谜两条路的新格局。

  集大成作

  《红楼梦》中27条灯谜寓人物“命运”

  在《红楼梦》里,曹雪芹描写了许多大观园人物制猜灯谜的生动细节,甚至在回目上直接点出。如第二十二回回目为“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第五十回回目为“芦雪庭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都在回目上说明了“这两回”内容里有关于灯谜的故事。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胡庸医乱用虎狼药”,回目中虽未点出灯谜,实际内容中仍有不少对灯谜的描绘。

  据统计,曹雪芹在《红楼梦》一书里,至少写进了27条灯谜,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而且对人物性格的揭示、故事情节的演进和作家思想的披露,都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整体艺术构思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展示了作家的功底与才情,令人叹服。如第二十二回写入的十则灯谜,曹雪芹明确指出是谶语性质的。谶语,是指迷信者对将来会应验的预言。贾母说一个谜:猴子身轻站树梢。(打一果名)其谜底是荔枝,用“立枝”谐音,实则是“离枝”,暗寓贾府将来必然“离枝”,即树倒猢狲散,走向败落。这正是荣宁两府最后的结局预告。

  你不知道的>>>

  南京曾是全国最有名的“谜都”

  如今,很多南京人不知道,其实这座千年古都曾被誉为“当代谜都”。从1978年开始,南京工人文化宫就有了职工灯谜协会。该协会相关负责人回忆,在1979年,全国总工会曾经召集各城市举办灯谜交流活动,敲定由南京市总工会牵头,地点就在该市工人文化宫。当时,南京、上海、长春、沈阳、苏州、南通、厦门、漳州、温州九大城市的灯谜界人士各携看家灯谜齐集南京,举办了一场盛事空前的“灯谜大会”,这就是现代灯谜史上赫赫有名的“南京九城市灯谜会猜”。“9个城市里,南京工人文化宫出题的水平最高,给的谜面让人拍案叫绝。猜中谜的也都是顶尖好手,天南海北的问题都难不倒他们。”

  至今在有“灯谜之乡”之称的漳州,还有一座灯谜纪念馆,陈列着记载有灯谜界重大活动的碑刻,第一块碑就是南京的九城市灯谜会猜。

  而猜灯谜的一股旋风,自那时起便席卷了南京上世纪80年代。当时,几乎每个周末,市工人文化宫都会举办灯谜活动。每天人流量有上万人,男女老少,在灯谜之间穿梭,猜到一个谜底就到主席台去,把答案告诉主持人。如果猜对了,主持人就敲一下锣;如果猜错了,主持人就敲一下鼓。锣声、鼓声不时响起,猜中的人兴奋极了,而总是猜不对的人会围着猜中的不停取经。有人甚至入迷得像着了魔,耗到晚上九十点钟才肯回家。

  可惜的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文化生活的丰富,灯谜逐渐从南京人的娱乐生活中淡出。但灯谜的大背景是汉文化,涵盖了历史、文学、艺术、民俗、自然科学等丰富的知识,《中国谜语大会》唤醒传统文化可谓意义重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