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咕咕"前身源于隋末 瓦岗军纪念阵亡将士捏泥人
寻“年味儿”?庙会绝不会令你失望。2月15日,记者来到“中国四大古庙会”之一的浚县正月古庙会所在地浚县,虽然各项民俗大餐还在精心“炮制”中,但浓浓“年味”已扑面来。
鲜亮的色彩,古朴拙雅的造型,栩栩如生的表情,放在嘴边轻轻一吹,能发出“咕咕”声,这就是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泥咕咕。走进泥咕咕主产地杨玘屯村,在主要传承人宋学海的侄子宋庆春家,为“赶”正月庙会准备的十二生肖、三羊开泰,正进行彩绘修复和晾干。
“小件三五分钟就能捏好。”一把胶泥、一根扎哨棍,说话间,宋庆春手中就“诞生”一只活灵活现的小山羊。
据《资治通鉴》记载,泥咕咕的前身,是隋末瓦岗军为纪念在争夺黎阳仓(浚县古称黎阳)阵亡的将士和战马,用当地胶泥捏塑的泥人泥马,这门手艺随之流传。
“每年捏制泥咕咕近10万件,约一半在庙会销售。”宋庆春说,不少“老物件”平时少有买卖,千百年来,依托庙会才得以传承。
鼓点欢腾,锣声阵阵。来到东关村文化大院,正赶上舞狮队跳桩彩排。
“‘雄狮飞崖采灵芝’是庙会社火的亮点,每年都拿金奖!”村委会副主任周光磊介绍,“这也有历史渊源。舞狮是杂技、舞蹈和武术融合的艺术,东关是传统武术村,干这行底子好。”
随着发展,不少“老传统”衰退失传,东关的舞狮也萧条过。舞狮队长孙军亮说:“哥几个凭着对舞狮强烈的热爱才坚持下来。”舞狮队南下广州学习,与商演接轨,这才重新“火”起来,在全国社火表演中屡夺头彩。
“一年能接200多场演出。”孙军亮说,春节专心为庙会彩排,再高价也不接。
西善堂村的唢呐世家“李家班”,这些天也在专心一件事,为庙会秧歌队伴奏演练。
“李家班”第十五代传人李俊生笑着说,邻村东善堂喜“大平调”,俺西善堂爱“大弦戏”,祖辈争强,曾举着粪叉、掏火棍打仗,唢呐绝活“吹彩”用鼻子吹奏、用嘴喷火星,更是巅峰对决,会的人不少。
庙会由庙而兴。最初的浚县古庙会,就是后赵时期在大伾山开凿大石佛后,自发结社集会而成,延续至今,每年从正月初一持续到二月二。
“古运河、古城墙,得益于庙会的承载,远古的遗存、遗风才得以延续和发展。”浚县文物旅游局局长裴顺昌说,如今的古庙会,有梨膏糖、豆皮、高跷、抬阁、大头舞等吃喝杂耍原汁原味的“老传统”,更有“山花奖”社火大赛、“金鼎奖”唢呐大赛、上百种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新平台”,“庙会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年俗更多,年味更浓!”③11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