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文体新闻

毛岸英在苏联时 毛泽东曾找老师为其补习传统文化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4-2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5月9日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在莫斯科红场隆重举行。

  70多年前,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共产党领导人都将子女送到苏联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生活、学习。他们中的很多人与苏联人民一起经历了那场伟大的卫国战争。

  在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的中国孩子中,毛岸英年纪较大,也只有14岁,学生们选他做了学校的共青团书记。因为年少赴苏,毛岸英的俄语非常流利。但鲜为人知的是,当年毛泽东曾一度担心身在异国的儿子因为“喝洋墨水”而忽视了中文学习,为此专门给他找了一位中文老师——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教导主任郑一俊,在课余时间给毛岸英补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1944年毛岸英以见习生的身份加入了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的坦克部队奔赴波兰、德国边境。卫国战争胜利后,斯大林接见了毛岸英,并把自己的手枪送给了他。1946年毛岸英回国,他的传统文化知识让父亲毛泽东欣慰不已。在战争年代,身处异国他乡,毛岸英不仅没有荒废中文,而且还打下了不错的传统文化基础,不能不说这里面包含着郑一俊的功劳。

  1936年,14岁的毛岸英赴苏联留学,在苏联的整整十年中,毛岸英与苏联人民一起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卫国战争。提起毛岸英和毛岸青兄弟在苏联的那段生活,不少人会提到一位无微不至照顾他们的开国上将杨至成,毛岸英在杨至成上将归国前夕对他说,“杨叔叔,绝不要忘记我们在莫斯科的同居。”

  但在苏联留学时期,毛岸英还有一位特殊的中文老师郑一俊,他的故事鲜为人知。1946年毛岸英回到祖国,毛泽东同其彻夜长谈,让毛泽东感到满意的是,年轻的毛岸英虽然久居苏联,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很扎实。毛泽东也因此记住了给予毛岸英巨大帮助的郑一俊。事实上,郑一俊是中国共产党隐蔽战线上的元老级人物,是一位值得纪念的先辈。

  -张 征

  国际儿童院只教俄语德语

  毛岸英、毛岸青兄弟1936年来到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当时毛岸英14岁、毛岸青13岁。兄弟两从小与毛泽东聚少离多,少年时又远赴异国,毛泽东对兄弟二人的学习情况非常挂念,毛泽东曾给两兄弟写信:“岸英、岸青二儿:你们上次信收到了,十分欣喜!你们近来好否?有进步否?我还好,也看了一点书,但不多,心里觉得很不满足,不如你们是专业学习的时候。为你们及所有小同志,托林伯渠老同志买了一批书,寄给你们,不知收到否?来信告我。下次再写。祝你们发展,向上,愉快!”

  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系统教授学生们科学文化知识,但按照苏联儿童院的规矩,学生生只能讲俄语,虽然儿童院也开设了外语课,但官方指定的是德语,并没有中文。这让身在延安的毛泽东很不安。他向在苏联的中国共产党派驻机构发出指示:孩子们的教育必须纠偏,要全面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

  在得到毛泽东的指示后,组织上开始物色可靠又能胜任此项任务的人选,物色来物色去,终于选定了儿童院的教导主任:阿列耶夫。这位阿列耶夫其实是一位中国人,中文名字叫郑一俊。当时,按规定,在共产国际工作,必须要取个俄文名。在学校,学生也有自己的俄文名字,毛岸英的俄文名字就是谢廖沙。

  郑一俊也是一位有着传奇色彩的人物。

  郑一俊出生于河南南阳诸葛亮故里,其家族国学深厚。郑一俊到了十五六岁,不但熟读《二十四史》,他居然能把《史记》倒背如流。受时代大潮影响,年轻的郑一俊把汤显祖的杂剧改编成新戏,而且饰演里面的角色,轰动了四里八乡。他的父亲很不高兴,“咱们是诗书人家,只能听戏,不能演戏!”他反驳,“时代变了,我不但要登台唱歌,还要演戏!”父亲气得要执家法,郑一俊因此离家出走,投奔赴欧留学的队伍。1920年,郑一俊成为留法勤工俭学的一员,他与邓小平同庚,是留学生里年龄最小的。在法国里昂学习之后,郑一俊又到达莫斯科,继续学习深造,后来在莫斯科的儿童院供职,具体职务是教导主任,就这样,他结识了毛岸英。

  在苏联期间,他曾与苏联著名间谍佐尔格一道进行情报工作。二战期间,他奉共产国际指示,只身进入日本本土,与佐尔格接头,其革命生涯颇具传奇色彩。只可惜,郑一俊留下的大量俄文日记和资料,毁于丙丁,只字无存。

  黏着郑一俊听《史记》故事

  接到国内的任务后,郑一俊开始了着手教授毛岸英中国传统文化。他觉得毛泽东的这个想法确实深谋远虑,可是真的化为行动,比如具体做成教案难度很大。远在异国他乡,手头不仅图书缺乏,而且如何帮一个十四岁的少年找好切入口并引起他对国文的学习兴趣,颇费脑筋。

  经过反复的思考后,他终于有了解决方案。国学深厚的郑一俊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了解,他内心也非常明白,记载魏蜀吴三国正史的《三国志》,为何远远没有《三国演义》影响大,究其缘由,就是正史缺乏吸引人的故事。而故事,对于人的吸引,尤其是对儿童少年的吸引,是无法抗拒的。

  有了这个想法,他对毛岸英的传统文化教育,也有了思路。他需要做的就是把从小就倒背如流的《史记》,都化成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讲给毛岸英听。

  这个方法果然成功,毛岸英被这些精彩的故事深深吸引住,经常黏着老师讲故事。郑一俊有一次讲完卧薪尝胆的故事,毛岸英就缠着郑一俊,不停地发问,勾践怎么会到了这种地步?郑一俊就会耐心地把事件的来龙去脉再展开,给毛岸英进行详尽的讲述。待整个故事以及当时的历史都弄明白了,这时候的毛岸英才会感到满足。

  寒来暑往,毛岸英把以《史记》为起点的中国历史,烂熟于心。同时毛岸英也在郑一俊的悉心教诲下,一点点打下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

  苏联卫国战争结束后,1946年毛岸英回到了延安。父亲毛泽东同其彻夜长谈后发现毛岸英的国学很扎实,这让毛泽东特别高兴。毛泽东也牢牢记住了为儿子默默无闻授课的国学老师:郑一俊。及至“文革”爆发,康生呈上一份里通外国分子名单,里面就有1956年从苏联归国的郑一俊夫妇,名单经毛泽东审阅后退回康生的时候,郑一俊夫妇已从名单里删除。

  业余时间潜心研究德国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毛岸英被郑先生的学识所折服,同时,毛岸英的聪慧与刻苦好学,也令郑一俊印象深刻。这一老一少间,产生了浓厚的师徒情谊。

  毛岸英在苏联留学十年里,靠着自身的勤奋以及以郑一俊老师为代表的师长们的悉心教导,储备了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并且中西融会贯通。郑一俊也非常赏识毛岸英,他曾经说过,自己所接触的干部子弟里,好高骛远、不求甚解的不少,但毛岸英却是一个做学问能够刨根问底,穷追不舍的年轻人。

  1950年年末的隆冬时节,仍在莫斯科工作的郑一俊惊悉自己的得意门生毛岸英牺牲的消息,连连顿足叹息,“这是一个全才,把他贸然送上战场,又这样的牺牲了。太不应该,太可惜了!”

  毛岸英虽是毛泽东的儿子,但在郑一俊眼里,毛岸英没有表现出优越感。特别珍贵的是,毛岸英头脑冷静,随时能够自省。说来有趣,上学时候,年轻的毛岸英爱上了一位莫斯科姑娘。有一天,他们悄悄地聚在一起,毛岸英在姑娘的手背上轻轻吻了一下。女孩子回之以羞涩的微笑,接受了这个炽热的青春信息。当天两人分开后,毛岸英失眠了,翻来覆去睡不着。很多人会认为毛岸英肯定是被姑娘吸引得夜不能寐,实际上,毛岸英是在月光下反思,深沉的自省:我一时大脑发热,亲吻了女同学的手,我这算不算道德败坏?影响恶劣?他还把这件事告诉关系最好的德国同学,让他帮助自己从道德的高度来分析。

  在学业上,毛岸英也有不俗表现。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第二外语是德语,所以毛岸英不仅俄语流利,德语也不错。因为马克思是德国人,他对德国也格外好奇,恰巧有一位德国同窗,于是他俩经常聚在图书馆探讨德国的问题。毛岸英会问德国同学,“德国工业发达,共产党怎么在工业发达的地区开展群众工作?”因为他懂得中国国情,也了解苏联现状,所以对德国,这种截然不同国情下的共产主义运动格外关注,他想积累多种政治才能。除此之外,毛岸英还利用业余时间,借阅了大量当时最新出版的德国经济图书,彻夜苦读,寻找答案:为什么德国在一战战败后短短二十多年时间,再次崛起为经济强国,并强大到再度发动世界大战?他想兼容并包的为自己灾难重重的祖国,摸索出一条快速进入工业化的道路,这也与毛岸英跟随党中央进入北京后,主动要求到北京机器总厂工作的思路是一脉相承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