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文体新闻

痞子英雄杨子荣:上过私塾闯过关东 牺牲时仅30岁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4-2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1969年北京,周恩来正陪美国一家民间艺术团观摩京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这是1949年以来第一个来访的外国民间艺术团体。舞台上由童祥苓扮演的战斗英雄杨子荣巧妙周旋于众多土匪中间,以一敌百,机智勇敢,赢得台下阵阵掌声。演出结束后,红色大幕缓缓拉开,周恩来和艺术团团长詹姆斯走上台同演员一一握手,詹姆斯激动地拥抱童祥苓,大加称赞说:“你是英雄!在美国,你应该被授予林肯勋章!”

  京剧《智取威虎山》改编自小说《林海雪原》,作者曲波说过,小说中杨子荣和高波都是真人真名,小分队的其他成员,则使用了发音相似的谐音:比如孙大德与“孙达得”、刘蕴苍与“刘勋苍”、栾超家与“兰绍家”、王敬之与“王景之”等,但也有真人原型。《林海雪原》出版后,好多烈士家属都找到曲波询问亲人当年的事情,但是杨子荣的亲属从没找来过。

  找了八年杨子荣

  1966年,以牡丹江海林县民政局烈士陵园管理站站长关会元为首的四人调查小组成立,核心任务就是寻找烈士杨子荣家乡的具体地址,了解他的身世。海林县是杨子荣牺牲和埋葬的地方,这里有中国最早建立的杨子荣纪念馆。

  当年9月,四人小组与通化、千山、沈阳、大连等地的部队联系,寻找杨子荣的生前好友,两个多月过去了,调查组无功而返。当年年底,关会元再次出发,这一次,他直奔北京,去找《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在那个特殊年代,曲波因为这本知名度极高的小说,已经从政治部主任沦为伙夫,造反派认为他写这本小说,是在为自己树碑立传,关于杨子荣的家乡,他也知之甚少。

  1969年,周恩来下达寻找烈士家乡和亲属的命令,第38军、东北烈士纪念馆、海林县民政部门再次组成了联合调查组,奔赴胶东。当时寻找的线索有三个:1.杨子荣说过家乡是胶东,家里有母亲、妻子和哥哥;2.土改时家里分了三间茅屋,一头毛驴;3.自己家门前有棵五抱粗的大槐树。

  烟台地委接待了匆忙赶来的调查组,召集各县开电话会议,要求各县成立“寻找杨子荣办公室”。牟平县嵎峡河村宋学芝老太太的事传到了调查组,经过核对,宋学芝的儿子杨宗贵参军时的种种细节都和老兵的回忆相符,家里情况也一致,但这么多年过去了,杨宗贵一张照片也没留下,调查组还是没敢轻易确认。

  1973年,曲波在部队档案室无意中找到一张当年表彰会的百人合影,其中身披大红花的那人就是杨子荣。由于照片人数众多,头像很小,国内翻拍技术不行,曲波还托日本的朋友把照片局部放大,送到了调查组手中。

  此时宋学芝老太太早已去世,经过战友和杨宗贵哥哥杨宗福的辨认,确认了杨宗贵就是剿匪英雄杨子荣。一场耗时8年的寻找终于尘埃落定。宋学芝生前也曾向人念叨,话匣子里的英雄杨子荣,会不会就是自己的二儿子杨宗贵。

  读了两年私塾

  在曲波笔下,杨子荣是个41岁、富有经验的侦察能手、抗日老战士,雇工出身,被地主恶霸逼死双亲,从小受苦没念过一句书却绝顶聪明。真实的杨宗贵除了聪明机警,能说会道外,其他一概不符。

  1920年,3岁的杨宗贵随父母、哥哥、姐姐和小弟弟搭船闯关东,一路上风餐露宿,几次死里逃生,一家6口终于在安东(今丹东)郊外的大沙河村落脚。为了一家人的生计,父亲杨世恩找了个瓦工的活儿,姐姐学纺丝。在安东,即使努力奔命,一家老小的生活依然难以为继,最后全家商量,父亲和女儿留下做工,母亲带着三个儿子回老家牟平。

  有了父亲和姐姐的贴补,家里生活稍稍宽裕一些,杨宗贵有幸读了两年私塾,但好景不长,父亲很快染病身亡,杨宗贵只好到姐姐所在的工厂学缫丝。1943年,为了替挨打的工友出气,杨宗贵跟矿区的日本监工干了一架,偷偷跑回家乡娶了17岁的农村姑娘徐万秀。结婚第二年,杨宗贵瞒着妻子和母亲,化名杨子荣参加解放军,他年龄比营长还大,被分配到炊事班。

  杨宗贵的哥哥杨宗福一家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即使认定杨宗贵就是烈士杨子荣后,杨家人也没有享受过烈属待遇。1991年7月1日,牟平县的杨子荣广场剪彩后,县民政局每月给杨宗福8元,第一次拿到这8块钱,杨宗福激动得彻夜难眠。

  混过社会的炊事兵

  抗战胜利后,中央从关内各地抽调大批干部率三五九旅等部队进入东北地区。当时的北满合江地区土匪横行,他们与国民党残余势力互通,对新政权进行破坏。根据地势特点,大部队进攻显然不占优势,解放军决定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从胶东半岛海军入伍、分配到牡丹江二团的杨子荣此时只是一名炊事员,他的精明干练和广博阅历很快引起团副政委曲波的注意。

  杨子荣在东北漂泊了十几年,关外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他都了如指掌,对这里行会帮派、三教九流,甚至土匪、地痞的黑话也略知一二。杨子荣很快被抽调到侦察排成了侦察兵。

  位于牡丹江北部的杏树底村曾集结土匪400多人,他们凭借村里有利地形和高大土墙与剿匪部队成对峙态势。部队决定强攻,杨子荣接到命令带领尖刀班为全连开路,土匪武装火力很猛,多次进攻都退下来。为了尽早结束战斗,指挥部下令炮火支援,几颗炮弹之后,村子里女人孩子哭声一片,百姓遭受了巨大损失。炮击间隙,杨子荣征得连长和指导员的同意,只身进村准备劝土匪投降。经过一番劝说,土匪内部出现分歧,杨子荣立即利用他们的内讧,进一步说服动摇的土匪头目,晓以利害,最终全部成功劝降。劝降400多名土匪,杨子荣这一战绩成了一个传奇。

  活捉座山雕——一场小规模战斗

  1947年海林县模范村农会收到一封特殊的来信,信中要农会3天内送20件棉衣和10袋白面到胡家窝棚。否则就要农会主席贾润福的脑袋,信的落款是:座山雕。

  座山雕本名张乐山,人称三爷,在这里落草几十年,军阀张作霖和日本人都派兵清剿过他,座山雕依仗北部山区的茂密丛林与其周旋,每次都成功躲过。经过解放军的几次大围剿,座山雕队伍如今只剩二十多人,但深居简出,行踪不定,也很棘手。

  曲波小说中,座山雕是位少将旅长,阴险毒辣,手下有剽悍土匪好几百人,他们躲藏在白雪皑皑的深山老林,凭借着“威虎山”的天然屏障和防御工事,顽强抵抗着解放军的围剿。但根据当时参加这场战斗的老战士回忆,座山雕是一个“七十多岁,白头发,下巴上一撮白山羊胡子,鹰钩鼻子旁边两只深陷的小眼睛”的瘦小老头。信被送到牡丹江军分区第二团团部,侦察排长杨子荣奉命再次出征。他凭借对黑道规矩熟知和过人胆识顺利通过各种考验,最终配合部队,活捉匪首座山雕。

  这段堪比美国大片的孤胆英雄故事,此后被牡丹江分区第二团副政委曲波写成小说《林海雪原》。历史上确有“活捉座山雕”这件事,却没有什么“威虎厅”,更没有什么“九群二十七地堡”,这场战斗只缴获了“步枪六支”,规模很小。活捉座山雕之后的第14天,杨子荣所在部队又接到新的任务,清剿海林北部梨树沟一带的残余土匪。团副政委曲波带领30人的小分队进山。几天侦察之后,杨子荣和战友们发现了土匪的窝藏地点——一所冒着烟的窝棚。为了不惊动土匪,大家匍匐前进,靠近后猛地冲进屋里。杨子荣冲在前面,大喊不许动,此时意外发生了,子弹突然打不出来,屋里射出的一发子弹正打中他的胸膛。杨子荣当场倒地,牺牲时只有30岁,被埋在牺牲的海林县,墓碑上只有生卒年1917-1947。 (摘自《国家人文历史》)周 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