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丰包子”往事:创办于1948年 曾叫“万兴居”
户力平
如今提起“庆丰包子”,可谓家喻户晓。其实“庆丰包子铺”的前身是创办于1948年的一家小饭馆,名为“万兴居”,距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
据传,“万兴居”的创办者是位山东人,姓徐(另说姓许),40多岁进京创业。他在京城转了多日后,最终选定在西单牌楼附近开设店铺,主要是因这里买卖家众多,交通便利,人来车往的较为繁华。小饭馆开在了西单路口的东南角儿,坐南朝北,门面儿不大,只有几张桌子,以经营炒菜、米饭为主。但这徐老板只干了仨月,便因家中有急事,将小店转让给了一位同乡。这位同乡仍以“万兴居”为字号,除了继续经营炒菜、米饭外,还卖包子、稀粥等。
离“万兴居”不远就是京城著名的戏园子——长安戏院,时常有梨园名家在此演出,有时晚场要演到夜里九、十点钟才散场。此时附近的店铺大多关门打烊了,只有“万兴居”的门儿还开着,所以不少演员和戏迷们便到这里买些吃食,垫补垫补。虽然铺子里有炒菜、米饭,但卖的最快的却是包子,除了快捷、方便外,是因为这儿的包子个儿头大馅儿多,所以是供不应求。老板一合计,既然这包子卖的最快,那就多做一些,于是减少了炒菜和米饭的供应,转为以包子、炒肝儿、稀粥为主。虽然是普普通通的包子,但老板做起来格外认真,不但选料严格,且制作精细,蒸出的包子皮薄馅大,松软爽口,鲜美地道。由于该店守着西单路口儿,所以每天中午经过这里的不少路人也多到店里就餐,而每当长安戏院散场后,来此吃包子的人更多。
1956年掀起工商业“公私合营”的热潮,“万兴居”顺应号召,也加入了“公私合营”的行列。因所经营的包子口味地道,且在这一带小有名气,所以“公私合营”后便专门经营包子,并增加了不少新品种。1976年“万兴居”更名,取吉庆、丰年之意,得名“庆丰包子铺”,又因其地处西单,所以也俗称“西单包子铺”。
多年来,“庆丰包子铺”的匾额一直沿用普通的楷书。1991年,该店特意请著名书法家徐柏涛先生题写了匾额。
徐柏涛是昌平人,幼年时即酷爱书画艺术,并从十五岁开始到琉璃厂“萃文阁”学习书法、篆刻,对真、草、隶、篆诸体均进行过认真的研习。其书法以篆、隶见长,并取各名家之长形成草篆、草隶。他的字苍劲连绵,奔放自如,在古朴中求新意,给人以奋然向上的神韵和时代感。
据说,徐柏涛为“庆丰包子铺”题写匾额时,先后写了五次,每写完一次,他都要仔细端详许久,总有不满意的地方,直到写了第五次,才满意地点了点头。只见这“庆丰包子铺”五个字,笔力苍劲,敦厚却不笨拙,丰润却不富贵,那饱蘸的浓墨,凝重而醒目,可谓独具匠心。
1999年,因西单大街市政建设,“庆丰包子铺”拆迁,同年在西安门易地重张。如今,“庆丰包子铺”已有百余家分号,遍布于京城,而徐柏涛所题的匾额,无疑是一块金字招牌,为这家老字号增光添彩。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