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文体新闻

绥远城为清代所建 曾为满蒙八旗兵驻防所用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4-2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今天的呼和浩特市,是由新旧两城组成的,一座是明代建的归化城,俗称旧城,另一座是清代建的绥远城,被称新城。旧城事先缺乏规划设计,街巷长短不一,城区杂乱无章;而新城的布局,据说是仿照京城的设计,街巷整齐,城区方正,建成后有“北国锁钥”之称。

  清康熙年间,蒙古厄鲁特准噶尔部的势力逐步强大,利用蒙古喀尔喀部和土谢图部矛盾之际,向喀尔喀部出兵袭扰,给归化城和京师带来危机,为保护归化城的安全和支持喀尔喀部,朝廷调兵入驻归化城,为防止噶尔丹部的东进及以后征讨提供便利。因噶尔丹不断袭扰,始终存在战争的危机,归化城都统上书朝廷,在归化城外,另筑一城以备驻兵之用。因此兴建绥远城的方案,便提到了清政府的议事日程。据《清实录》考:“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命大臣赴归化城,视形胜地,筑城驻兵屯田。”乾隆元年已酉“调办理归化城事务兵部尚书通智回京,命副都统瞻岱前往归化城,于丹津协办恳务地,建城事物。”随后“工部议准办理归化城事务,副都统瞻岱疏称,绥远城周一千九百六十丈,高二丈四,底宽三丈五尺,顶宽二丈三尺。将军副都统瓦房三千八十三间,土房一千六百五十三间,兵丁土房一万二千间,铺面房一千五百三十间,共估银一百二十四万一千九百两有余,请户部解发从之。”如此可见,工部核准了报告,并转户部拨款兴建。

  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绥远城开工兴建,《敕建绥远城碑》记载:“于乾隆丁巳季春开工(乾隆二年),乾隆已未(乾隆四年)工竣,钦定佳名曰‘绥远城’。”另据《绥远通志稿》记述,建成后的绥远城“城九里十三步,高二丈九尺五寸,顶阔二丈五尺,底阔四丈,城门四,并筑有门楼。”城门为二重三楹,楼中间悬挂匾额,四城门外筑有瓮城,城内沿城墙四隅建有角楼四。靠近城门的地方筑有上下城的便道,俗称马道。城中筑鼓楼一座,为二层正方形楼阁式建筑,中间设门通向四街,楼檐下均悬挂匾额,煞是雄伟壮观。

  清廷具有长远眼光,所以取名绥远,有“绥靖远方”之意,才在这里建将军衙署。清代先后派72名二三品大员任将军,来绥远镇守边陲。民国时期为绥远省省政府驻地,曾派徐世昌、傅作义、董其武等坐镇指挥。解放后,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和文化厅使用,现已归内蒙古将军衙署博物馆管辖。

  绥远城建成后,主要为满蒙八旗兵驻防所用。首先入驻的有旗兵热河鸟枪兵一千人,右卫八旗蒙古兵五百人,京师满洲兵一千二百人。后又入驻满蒙骑兵七百人,共驻八旗兵四千多名,是典型的兵营。除此之外,还在城内建有八座庙宇,即关帝庙、城隍庙、旗纛庙、马神庙、山神庙、财神庙、文昌阁、家庙。绥远城虽为正方形,可能是设计者的有意安排,把四条街同四城门的位置错开,没有在一条线上,故在民间留下“四门不对,鼓楼不正,将军衙署建当中”的说法。因绥远城一直驻有重兵,商业店铺很少,直到民国十八年,时任绥远省主席的李培基到任后,发现偌大的绥远城异常孤寂冷清,极不繁华热闹,不像个省会的样儿,便下令将设在旧城的绥远省诸厅,一律迁至绥远城办公,并开发商号,鼓励旧城商人来经商开店,将新城南街逐渐形成商业街,才使绥远城逐步繁荣兴旺起来。

  绥远城从1737年建立,至1914年同归化城合并为归绥县的177年中,在经历了满、蒙、汉、回等各民族的相处、容纳和艰苦环境的考验,锻炼了人民的意志和信念。所以,这里的人民团结互助,这里的民族和谐相亲。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