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朝鲜曾将汉字誉为“苏合之香”
汉字作为汉文化最基本的细胞,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和民族特色,在漫长的岁月中,汉字伴随着灿烂的中国文化向四方传播,逐渐形成了汉字文化圈。目前,除中国使用汉字外,过去使用过或现在仍在使用汉字的国家有越南、日本、朝鲜、韩国、新加坡等。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雷汉卿研究认为,从古至今,汉字对文化传播和民族团结起到关键性作用。正是因为有了汉字的传播与发展,东亚四邻国家在文化精神、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文学艺术等各方面都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同化,甚至于在民风民俗,民间礼仪等方面各国都有相似、相通的地方。汉字不仅仅是记录汉民族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更是一种历史文化的符号。作为中国文化的特殊载体,成为汉文化圈共同的文字基础。
向南传播
越南
从“儒”字到沿用千年的正式官方文字
传入时期:公元前40年左右
传播途径:行政需要
汉字在越南的历史与传播要追溯到秦始皇三十三年设立象郡时期。象郡是秦朝的郡级行政区,管辖范围包括今广西西部、越南中部和北部。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在今越南的北部和中部设交趾、九真和日南三郡,汉字随行政的需要南行至岭南直到现在的越南。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40年左右,汉字经广西传入越南,越南把汉字称为“儒字”,意思是儒家的文字。其后,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期里,越南上层社会把汉语文字视为高贵的语言文字。朝廷的谕旨、公文、科举考试,以至经营贸易的账单、货单都用汉字书写。小孩读书也像当时中国一样,一直到公元13世纪,“喃”字的出现。
雷汉卿教授介绍,“喃”字是以汉字为基础,运用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字方法,创造出的一种新型文字。往往用两个汉字拼成一个新字,即借用一个同越南语音相近的汉字和一个同越南语义相近的汉字,把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新字。“例如,越南语中的‘三’,音为‘ba’,新字就写作‘巴三’;越南语中的‘公鸟’,读作‘公’字音,意为孔雀,因为越南语中孔雀音为‘cong’。这就是喃字,用以区别儒字(汉字)。”
1945年,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后,拉丁化新文字成为越南的法定文字,称为“国语字”,但汉字对越南各方面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在当今越南语中,汉语借词占越南词汇的70%左右。这些汉语借词绝大多数保持了汉语词的原意,如“人民”、“欢迎”等等。正是基于这种历史和文化上的原因,现在越南的名胜古迹、寺庙的横匾、对联、家庭的祠堂都是沿用汉字。民间举办婚礼用双“喜喜”,过春节贴倒“福”表示福临门,为老人祝寿时也用“寿”字等。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
新加坡、马来西亚掀起汉语热
汉字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新加坡、马来西亚。由于新加坡70%是华人移民,因此汉语在新加坡的使用频率相当高。据雷教授介绍,新加坡的母语是马来语,汉语和英语为该国的两大官方语言。1968年新加坡教育部成立简化汉字委员会,1976年发布的修订本《简化字总表》所收简化字与我国的简化字完全相同,书写上也采用横排方式,并且采用与我国一致的汉语拼音。2007年,李光耀在一次公开活动中曾说,“在中国崛起的态势未明朗化之前,许多家长都埋怨子女花太多时间学习汉语,然而随着中国的国力日益强大。家长们都逐渐意识到如果子女没好好掌握两种语文,或对中国的文化和国情不甚了解,将错失很多机会”。
马来西亚有中国血统的马来人和华侨占全部人口的76%,学校推行双语教育。马来西亚教育部于1973年成立简化汉字委员会,1981年正式颁布《简化汉字总表》,所收简化汉字与我国也完全相同。
泰国目前已经建了12所孔子学院,在很多泰国图书馆、泰国人的家里都有中国文化典籍。泰国当地的居民在日常生活当中都会经常使用汉语。
向东传播
朝鲜、韩国
古代朝鲜将汉字誉为“苏合之香”
传入时期:公元2—3世纪 传播途径:迁徙、佛教文化、经书
朝鲜半岛很早就诞生了高度的文明,却长期没有自己的文字。公元3世纪左右,汉字传入朝鲜,此后的1000多年,汉字一直是朝鲜半岛唯一的书写文字。雷教授介绍,在唐朝“开元盛世”时期,为了学习到中国的先进文化与技术,从而强大自己,朝鲜半岛君王世宗在执政期间多次派出使者来到中国学习和交流。
雷教授告诉记者,汉字最初传入朝鲜半岛时,由于当时汉文化作为一种优秀文化为东亚地区周边民族所仰慕,所以在吸收各方面的汉文化时,对承载汉文化的工具——汉字全面接收,朝鲜半岛的人民学习用汉字书写经典文献,也用汉字记写自己的历史,用汉字创作本民族文学作品,记录本民族语言。李氏王朝的第四代君主世宗于公元1444年,颁布了朝鲜半岛最早的表音文字——“训民正音”,即教百姓以正确字音。不过由于当时中国文化的绝对优势以及在朝鲜半岛的深远影响,作为新文字的“训民正音”并没有得到及时推广。据史料记载,就在“训民正音”颁布后不久,一些士大夫们便上书反对。他们认为,汉字不仅是世界上最高雅的文字,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普遍使用的文字。他们甚至偏激地把“训民正音”贬斥为“螗螂之丸”,而把汉字誉为“苏合之香”。
朝鲜从1948年开始废止了汉字,要求除涉及古文以外的文章一律都用朝鲜字母书写。尽管汉字被废止,就国家而言,汉字的教学活动仍在进行。1968年恢复了汉字教学,同年发行的汉字教科书使用汉字1500个。时至今日,朝鲜各类全日制中学从初中开始就教学生学习汉字,一直到高中毕业,要求学生能掌握2000个左右的汉字,少数大学还开设了古汉语课。
汉字在韩国的命运一波三折。1948年,韩国政府制订法律,规定公文全部使用表音字,只有公文的附加条款允许汉字与表音字并用。1968年,韩国总统朴正熙下令在公文中禁止使用汉字,强行废除教科书中使用的汉字。从1970年起,韩国小学、中学教科书中的汉字被取消,完全使用表音字。这些政策最终造成韩国20到40岁的人几乎完全不懂汉字,因而被称为“表音字的一代”。然而历史影响并不能被轻易抹掉,2005年,韩国政府宣布:所有公务文件和交通标志等领域,全面恢复使用已经消失多年的中国汉字和汉字标记,以适应世界化的时代潮流。
如今,汉字在韩国随处可见。路牌、广告牌、地铁站牌都以汉字标记。绝大部分韩国人都有汉字姓名,一般都是由爷爷或算命先生先取好汉字名,再对应以韩文。在韩国人的身份证上,也同时标记韩文名和汉字名。在日常生活中,文化水平较高的知识分子也愿意更多地使用“四字箴言”或“谚语”,这些来自中国成语的词,发音、含义都与中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日本
汉字全面渗透日本文化政治与经济
传入时期:晋朝 传播途径:游学讲课带入
汉文化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以强大的辐射力影响了东亚国家特别是日本的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晋朝时,汉字传入日本,成为古代日本的官方文字。雷教授介绍,日本民族借用汉字大约经过了三个阶段:学习阶段、借用阶段、仿造国字和创造字母阶段。《日本书记》明确记载中国学者王仁携带《论语》、《千字文》到日本做皇太子老师的历史事情,日本和中国的“同文时期”长达500年。由于日语和汉语的结构不同,日本人学习和使用汉字有许多困难。汉字知识传开后,日本开始借用汉字作为音符,书写日语,形成日语音节字母。
日本借用汉字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音读,另一种是训读。音读即利用汉字的字形和读音来记写日语中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训读是指借用汉字的字形和字义,不借汉字的字音,而用日语解释汉字意义,这是一种用日语词义解读汉字的方法。为了记录日语,日本仿造了个日本专用汉字,被称为“倭字”或“国字”,如:“笹”“雫”等。公元7世纪时,日本出现了汉字夹用“假名”的日文。现在汉字在日文中只当作“定型字”来使用,如果有写不出的汉字,也可以直接写假名。据记载,从汉字传入日本到假名成熟,经过了一千年,一开始假名只是汉字的注音符号,不是正式文字,后来也是汉字为主,假名为副。如今,汉字在日本每个地方都随处可见。路牌、广告牌、地铁站牌都以汉字标记。 成都晚报记者 王平平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