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堂赵家渡曾为古战场 宋军在此与元军激战
赵家渡旧貌
民国时期赵家渡的纤夫
昔日南滨路
“你双膝跪在石板上,
手拿棒棒捶衣裳。
清水洗,米汤浆,
哥子们穿到好长洋……”
一首舒缓悠扬的“橹号子”,穿云破雾从白鹭岛直传到喧闹的赵家渡老码头。人们知道又一艘满载货物的大船挣滩成功,冲出鳖灵峡,进入水势平稳、河面宽敞的葫芦口了。等男人的婆娘们站在码头踮着脚尖张望,从号子声里搜寻着丈夫的嗓音。
阳春三月,因为都江堰开闸灌田,韩滩古渡河水暴涨,清粼粼的河水直漫到对岸三四里地的灌木林里,河面陡然宽了两三倍。被称作“横渚”的小岛上桃花飞霞,河堤上万柳含烟,远处的金堂山群峰叠翠,江面上,老鸦船、舂盐棒、毛叶秋、三板、纳条、拨窝……各色船舶挨挨挤挤,运货来的,急着挤进码头卸货;装满货的,急着挤出码头远行,来来往往,行色匆匆。拉船号子,此起彼伏。码头上,装卸工扛着大包的货物,穿梭于人流之中。
这,就是蜀中名镇赵家渡 300多年前的情景。
赵家渡,现在的金堂县城赵镇,曾有过许多的辉煌。
蜀得陆处鳖灵拓峡开天府
地处三江汇合处的赵家渡,历来洪灾频仍。
二千六百多年前,一场大地震,沱江峡口的山坍塌下来,龙泉山脉成了横亘在成都平原东部的堰塞湖堤坝,赵家渡首当其冲,湮没在了水下。接着,成都平原也成了一片汪洋,村庄里的茅藔浸泡在水下,隐约可见屋顶;茅藔外的田垄上桑树枝荡着水草;露出水面的树丫上起落着黑色的鸦阵,乌鸦们望着阴霾的天空凄厉的“呱呱……”。诺大的古蜀国,俨然一派泽国水乡的景象。
面对汹汹水灾,古蜀国国王杜宇望洋兴叹,一筹莫展。这时,一位有着丰富治水经验的部落首领——鳖灵,从荆楚大地沿江而上,来到了蜀国。国王把治水大业托付给了鳖灵。鳖灵在龙泉山脉的中段终于找到了壅塞的地方,于是,带领人们昼夜不舍地凿山开河……
龙泉山脉终于被凿开了一条口子,潴蓄在成都平原盆里的洪水从这里宣泄而出,这条口子让成都平原由泽国变成了绿洲;拓开这条口子,便拓开了一个肥沃富饶的天府之国。要津险隘金戈铁马搏千年
赵家渡,因三江汇流,又称三江镇。这里,可不是寻常之地。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从巴、蜀两郡割出土地,新设广汉郡,辖十三县。郡府,就设置在赵家渡。直到东汉安帝元初二年(公元115年),因羌人起义,威胁梓潼,才将广汉郡府迁到涪县(今绵阳市区)。赵家渡做了三百一十六年的广汉郡府。
赵家渡是水陆交汇之处,为川西屏障,成都的东大门。上有三学隘,下有云顶山和沱江三峡。历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东晋义熙九年(413年),刘裕派遣朱龄石进攻占据成都而称王的谯纵,就派出一支部队逆沱江而上,占领了赵家渡,再攻下广汉,与从岷江而上的部队配合,对成都形成夹击之势,迅速打败谯纵,占领蜀地。
蒙古军队攻成都,就是借用了沱江,攻下赵家渡,围攻云顶山。《元史》中有较为详细的多处描写。蒙军逆沱江而上,从码头进攻,占据了赵家渡,包围了云顶山。山城粮尽,宋军投降。攻下蜀中八柱的云顶山之后,取下蜀中其他城池就势如破竹了。“成都、彭、汉、怀、绵等州悉平,威、茂诸蕃亦来附。”宋军的一次反攻,很是惨烈。宋军用五百多艘战船,载三万多士兵逆沱江而上,在云顶山与赵家渡一段与蒙军发生了激烈的交战。宋军惨败,二将被杀。三千多士兵阵亡,跌落沱江被淹死的士卒没法胜数。
最为血腥的一次兵事,当是蓝大顺血洗赵家渡。光绪《金堂乡土志》记载:咸丰十年(1860年),农民军蓝大顺,自云南边境起事。蹂躏四川叙永、宜宾等地,后攻下广汉,入金堂境。拥众三万余人,马队数千,由铜盘山至清江镇,势如破竹而下。焚烧民房,掳掠男女,残杀老弱。当时管带楚营知州李英粲,率英捷勇屯驻赵家渡。蓝大顺进入中河坝,背水一战,敌众我寡,兵勇阵亡过多,李英粲身负重伤,仍然挺身而战,终因伤势太重,溺水而死。蓝大顺的军队盘踞赵家渡数十日,屠戮境内居民,临走纵火焚毁民房街市。整个赵家渡,一片火海。水陆通衢百舸千帆达四海
历史上,赵家渡能够与渠县三汇镇、江油中坝镇、江津白沙镇一起,跻身于四川四大名镇,最倚重的还是它发达的水运。
赵家渡水运历史悠久。宋朝时,金堂县隶属于潼川府,潼川府主管运输事务的转运使韩璹为了赵家渡水运通畅,便组织人力对淤塞的河道进行了淘浚。淘浚后,赵家渡的航运能力更大了,人们感念他的功绩,便把他淘浚的这一大段河道叫做“韩滩”。韩滩沿岸3公里长的河岸便设置有上中下三个码头。
光绪《金堂乡土志》说:“赵家渡为水陆通衢,上可以达省城,下可以由泸州以达上海,运载货物,殊甚便易。”“金堂各市镇,惟赵家渡为水陆交汇之区,商贾云集。”其中所记水运货物数量尤其详细,下面摘录部分,可见赵家渡水运能力之大:
大米,由水路运至赵家渡销行下河,每岁约计六百万斤。另外,德阳之米自北河运入,汉州之米自中河运入,新都之米自毗河运入,都先在赵家渡屯集,然后再用大船销行下河,每岁约计七百二十万斤。
菜油、花油及菜枯、花枯,由水道运至赵家渡销行下河,每岁约计油二百万斤,枯五千万斤。此外,如汉州万兴场之油枯,自北河运入;新都殷家碾之油枯,自毗河运入,都在赵家渡屯集,然后销行下河,每岁约计油五十万斤,枯一千万斤。至于菜枯之由江津、泸州、富顺、内江水道运入怀口镇销行,每岁约计五百万斤。
洋布、洋缎,织自外洋,由水道运入本境销行,每岁各计五千匹,五百匹……
上游三条江,均是小船,收集了本地货物,运往赵家渡屯集,然后上大船运往下游,到泸州,入长江,再转大船抵上海。洋货或江浙货物,则由长江,进沱江,到赵家渡,再分小船由毗河送成都,由中河送广汉,由北河送绵阳。
水运货物品类繁多,粮食、水果、棉麻、茶叶、烟草、洋布、食盐,百余种。据志书中统计全年吞吐量36亿斤。按当时木船载重量2万斤计算,每天得有350船次通航。
民国三十一年统计,行驶在赵家渡至重庆的船只,10吨以下的有300余只,10吨至30吨的有800余只,30吨以上的有300只。闭目想想,这么多的船只,或停泊岸边,或航行河中,是一派怎样的繁荣景象啊。
昔日水运的繁华,早已隐退到历史的沉沉幕后,而成达铁路、省道城南路、国道沪蓉路、省道成德南,以及密如蛛网的县道在金堂的历史舞台上次第登场,古老的赵家渡也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孙成君 文/图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