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历史:1896年赛事组织者曾拒绝女性参赛
琼斯测量仪
皮特里被扶过终点
工作人员试图把Switzer赶出赛道
2014年10月19日,第34届北京马拉松开跑。
四年之前,“北马”的报名,花了5个月才报满。而今年,3万名额一天之内被抢光。
紧随“北马”脚步的天津马拉松、上海马拉松亦一票难求,堪比春运。
全民跑步热潮,捧红了马拉松这项在全球有118年历史的体育赛事。
关于马拉松,你又知道多少呢?
起源
以少胜多的马拉松战役
公元前490年,波斯帝国的统治者大流士为并吞希腊,亲率千艘战舰,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奔雅典。在这大军压境、民族存亡的关头,雅典著名军事家米尔蒂亚德提出了要自由、不做奴隶的口号。他得到了雅典执政官的支持,并成为统帅。
米尔蒂亚德当时已是60多岁的老人,为了挽救自己的民族,废寝忘食,日夜操劳。作为传令兵的菲迪皮德思前往斯巴达求援未果,因此米尔蒂亚德放弃死守雅典,而带着自己一万多人的部队御强敌于距雅典约40公里的马拉松。马拉松是雅典的门户,为军事要地,米尔蒂亚德的军队悄悄控制了河谷的制高点。公元前490年9月12日的清晨,在对方的军队准备扎营休息的时候,雅典人全线出击,出其不意地发动总攻。激烈的战斗没有持续多长时间,仓促应战的波斯人就丢盔弃甲败逃了,这就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马拉松战役。
为了把这个胜利的消息迅速告诉雅典,传令兵菲迪皮德思不顾刚从战场回来的疲惫不堪,奔赴雅典城报信。当他到达雅典广场时已经筋疲力尽,他用自己最后一口气高喊:“高兴吧,我们胜利了!”之后,他便永远地倒下了。
2000多年后的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于雅典召开前,曾赴希腊考察的法国语言学家米歇尔·布雷尔向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奠基人顾拜旦建议,增设一项以马拉松命名的长跑赛,来纪念有历史意义的马拉松战役和壮烈牺牲的菲迪皮德思。希腊奥组委接受了顾拜旦转来的意见,这样,马拉松这个名词第一次出现在国际体育舞台。在这一届雅典奥运会上,列入了两个马拉松项目:除了田径的,还有自行车的,但是以马拉松命名的自行车赛只在这届奥运会上举行过,而田径中的马拉松跑却从此成为奥运传统项目。
距离
42公里195米
雅典奥运会马拉松赛,就是昔日菲迪皮德斯跑过的路线——从马拉松到雅典。事实上,之后几届奥运会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组织者根据当地客观情况决定的,长度各不相同。到1908年伦敦奥运会时,英国王室要观看马拉松赛,大会组委会特地将出发点安排在温莎城堡的草坪前,终点在白城运动场,二者距离为26英里,进入运动场后至王室成员的包厢前为385码,全程总长为26英里385码,折合为42.195公里,这就是今日风靡世界的马拉松正式距离的由来。
如何准确测定如此长的马拉松比赛距离?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据传30多年前,9岁男孩琼斯找到了一个弯路、坡路测距的好方法。其原理是先校准、测量好车轮滚动一圈的精确周长,然后通过在自行车上固定圈数计数器计算所走距离。这种计数器装置被称为“琼斯测量仪”,被沿用至今。
如今,马拉松的测量有专门的测量师,不同级别马拉松要求有不同级别的测量师。路线丈量采用自行车标记法,在整个测量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器械是一辆普通的26寸自行车和一个安装在自行车前轮轴承部位的一个火柴盒大小的琼斯测量仪。具体测量时,丈量员骑自行车沿拟定路线自然前行,用车轮的周长乘以“琼斯测量仪”所计的圈数,得到42.195公里的总长。之所以会用人工骑自行车进行测量,主要是因为只有使用这种“原始”的测量方法,才能最真实地模拟出运动员实际跑进的路线。
英雄
遍数风流人物
马拉松跑,是一种既较耐力、速度,又较技能、智能的运动,那些在比赛中出现的夺冠者和顽强拼搏者,无不受到人们的崇敬和钦佩。100多年的马拉松运动发展史,涌现了无数这方面的风流人物。
1896年的第一届奥运会,希腊人将所有夺金的希望寄托在马拉松项目上,13万雅典人中有10万人观看了这次比赛。当希腊人斯皮里东·鲁伊斯第一个冲入运动场时候,全场雀跃,欢声雷动。大会总裁判也情不自禁地陪他跑向终点,国王乔治一世也步下观礼台,迎接这位胜利凯旋的英雄。此后,马拉松冠军的英雄礼遇从未改变。
1908年伦敦奥运会,意大利运动员皮特里第一个跑完26公里进入运动场,但是此时他已耗尽精力,神志不清,先是跑错了方向,后因疲劳过度,几次摔倒在地。但他凭借着顽强的意志,从地上挣扎起来,又向前跑去。离终点还有15米处,他再次倒下去,并失去知觉。在两位医生的搀扶下,他第一个到达了终点,但因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被剥夺了获取金牌的资格。第二天在隆重的发奖仪式上,英国亚力山大王后为了表彰皮特里的进取精神,授予了他一个与冠军一样的金杯。马拉松运动中体现的拼搏、进取是奥林匹克圣殿中的支柱,如今许多人也是受到这种精神的影响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的。
1960年,当来自摆脱殖民统治不久的非洲的埃塞俄比亚选手阿贝贝·贝基拉赤脚站在马拉松跑道上时,一些有偏见的记者,对非洲选手不屑一顾。但是,就是这位出生于贫寒家庭、少年放牧、成年入伍、24岁才开始练长跑的赤脚者,在罗马奥运会上创造了奇迹,为非洲首次夺得马拉松桂冠,并创造了新的奥运会纪录和世界最好成绩。1964年,32岁的贝基拉又来到东京出席奥运会,在一个月前,他才动过盲肠炎手术,然而,面对重重质疑,贝基拉又一次意外夺冠,开创了蝉联冠军的先例。此后不久,贝基拉因车祸重伤瘫痪。当阿贝贝知道自己无法痊愈时,他非常痛苦。但沉重的打击并没有使他绝望,不能跑了,就练习射箭。1971年他坐在轮椅上参加了在挪威奥斯陆举行的世界残疾人运动会射箭比赛,并取得了好成绩。1972年,他不顾身残的不便,不畏山高路远,远涉重洋来到慕尼黑参加了第20届奥运会。他的意志和行动使人们深受感动,1975年,这位勇士与世长辞,参加他葬礼的人多达7万人。默默无闻的非洲长跑,自贝基拉之后蓬勃发展。
女子
追赶落后的脚步
在上个世纪早期,人们普遍认为,“弱不禁风”的女性无法承受激烈的竞技体育,女子是被排除在奥运会大门之外的,甚至连在旁边观看都不被允许,一旦发现就会受到处决。但是,每一个时代都不缺乏抗争者。
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始举办,女子仍然无权参赛。一位名叫Stamatis Rovithi的女性跑完了马拉松全程,成为第一位完成马拉松赛的女性。
随后的一个月,一位叫Melpomene的女性推荐自己为奥运会马拉松选手,但赛事组织者拒绝了她。她没有放弃,在比赛开始前,她先偷偷地进行热身,可先天身体上的劣势让她一上来就落在了男选手之后,不过,她并未想过就此退出,途经一个叫Pikermi的小镇时,补充了水分之后,她逐渐赶上并超过了那些因疲劳而退出比赛的选手。眼看即将完赛,可她却被禁止跑入体育场,不过,这样的歧视仍旧改变不了她要完成比赛的信心,她决定绕着体育场的外围跑最后一圈,终于,在将近四个半小时的鏖战后,她完成了比赛。赛后,一份希腊的报纸写道:奥运会的组织者阻止Melpomene参加比赛的行为是很失礼的。
女子马拉松成为奥运项目与伟大的女运动员Kathrine Switzer的贡献密不可分。1967年,波士顿马拉松赛,Kathrine Switzer乔装打扮后进入到场地参赛,不过,刚刚跑出不到两英里,就有工作人员发现她竟是女人。赛事主管Will Cloney 和工作人员Jock Semple试图抓住她并将她赶出赛场,或者至少撕下她的号码布,但她大学的队友们一直在用人墙战术保卫她的安全。最终,Kathrine Switzer以4小时20分完成了比赛。
偷跑、乔装,经过世界范围内女性的不断抗争,1972年,女性首次被正式允许参加波士顿马拉松赛。20世纪70年代末,Kathrine Switzer退出了竞技赛跑,专门为女子马拉松列入奥运会比赛项目指引道路。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的最后一天,Kathrine Switze组织的第三届雅芳国际马拉松比赛在伦敦举行。来自27个国家的女运动员参与了比赛,并且在历史上首次有5名女子运动员突破了2小时40分大关。
1981年9月,国际奥委会会议投票通过了委员会关于女子马拉松比赛的决议。女性最终赢得了在奥运会马拉松中竞争的权利。同年,北京马拉松第一年,参赛者全是男性职业选手;七年后,才开始有女性选手。
商业
国际马拉松风靡全球
1972 年的慕尼黑奥运会,首次通过电视直播的马拉松比赛,使得美国的电视观众有幸一睹肖特夺冠的整个过程。最终,肖特用两个多小时在其出生地赢得马拉松的金牌。肖特说:“人们看到我时会想,他的个头并不高大,也不算强壮,却可以做到这些;他看起来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我想,这使得人们开始对马拉松运动感兴趣。”
后来,马拉松果然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全球,世界性的奥运会、锦标赛之外,像北京马拉松这样兴起于世界各城市的国际马拉松赛不胜枚举,其中著名的有波士顿、纽约、芝加哥、鹿特丹、伦敦、东京、福冈等。
诞生于1897年的波士顿马拉松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其由189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功催生而来,当时只有15位跑者参加。从创办至今,波士顿马拉松每年一次,从没间断过。波士顿马拉松沿袭了其古老的传统,优美的原野、点对点的快速赛道、空前的现场观众,一切都体现着这个古老马拉松的魅力。但遗憾的是,很多选手都无缘体验波士顿马拉松,因为它对参赛资格有着严格的限制。但这并没有阻止人们前去尝试,正是由于有了这种排他性,才更增加了波士顿马拉松的吸引力,世界尖子运动员都以在这个赛事中夺冠为荣。
文并供图 张如瑾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